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云霞:下乡调研要多些“给予”思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云霞  日期:2020/5/25 字体: [大][中][小]

  “加强调研统筹,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地方扎堆调研”,近日,中办印发的《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调研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

    伴随作风建设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已有了明显改善。但应该看到,作风之弊非一日之寒,尤其是基层调研工作,仍存有扎堆式调研、盆景式调研、材料式调研等乱象,不仅令调研本身变了味,还变相给基层带来负担,应该进一步狠下决心,持之以恒抓好整改落实。

  按理说,领导下乡调研,既是为了知晓情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替基层分忧解难,为执政施策提供建议。这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调研行动,主要还是“索取”思维在作怪。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索要成果,认为这些典型有经验可挖掘,拿来即可“为我所用”,省去了培育投入麻烦;有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愿意在典型培育、打造方面下功夫,将典型作为一种政绩来充数,如此种种。

  要纠正这股调研中的歪风,关键还需转变观念。基层典型的调研队伍人满为患,一些贫困地方却无人问津,“冷热不均”的鲜明反差背后,主要还是过于看中政绩宣传、忽视问题解决的结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大领导干部更应该到最贫穷的地方、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调研,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把群众反映迫切、制约当地发展的问题,排上议事日程,全力解决到位。如果只是听听、看看,令问题“涛声依旧”,这样的调研又有何意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地方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要多些“给予”思维。在调研过程中,要针对当地发展中的瓶颈和障碍,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切实解决困绕群众的现实问题;要针对当地发展思路不清、路径不准等现象,给予政策解读、厘清思路,减少失败风险;要针对当地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想方设法引进项目、人才,延伸产业链、消费链,努力造福一方。如果每一次干部下乡都能解决问题,都能给群众带去福音,基层巴不得这样的调研越多越好。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