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刘文宝:让农民工留得住、稳得下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文宝  日期:2020/10/10 字体: [大][中][小]

    10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这五年,就业门路更宽广》讲述了“十三五”期间,总书记关心的那些人和事。下岗失业人员、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是他最关心的人,就业是他最关心的事。解决好一位农民工的就业,就实现了大多脱贫户的稳定脱贫,就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团结。

    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正处在“世界百年之大局”,国际经济低迷、外国资本打压,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企业现金流萎缩、负债增多,转型艰难,加之出口受阻,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企业承载就业的能力减弱,妇女、45岁以上的农民工等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也将受到冲击。“年关”将近,必然有大部分人员“回流”农村、小城镇,如何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稳得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但农村不可能消亡。如何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而不是变成又一次“剪刀差”的付出者?传统农业产业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焕发自身的生命力。农民有什么?有土地、有房屋、有农副产品。消费者需要什么?需要健康、绿色和高品质。农民和消费者需要一个桥梁链接起来,这个桥梁就是“市场”。让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合理配置市场资源。新小农经济,以生态、有机、精细化耕作为特点,生产出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小众化农副产品,满足发达地区,对生活品质有需求的高端消费人群。新小农经济时代,同样需要人来“完成”,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将会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农业产业需要好的引路人,更要好的方式方法撬动这个蛋糕。当前,“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保证了18亿亩耕地红线、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未来的农村产业,需要运用更多的金融工具,借助“资本运作”,通过股权激励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用产业聚财,用产业聚人,有项目、有资本,必将需要更专业的人。有经验、有头脑的“归来人”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农村是农民工最后的归宿,当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那个为之奋斗的城市,回到家乡。他所面对的是不仅仅是生存,更是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让那几亩地种出钱、种出希望。农村无疑是围绕着“农业、农村、农民”展开,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解决好了农村的就业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出台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返乡人可以做足“土地”文章。“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孙观发无疑是那个令他人羡慕的人。产业、旅游、民宿、餐饮不仅使他们脱了贫,还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