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变荒为宝”严守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佳诚龙  日期:2021/2/22 字体: [大][中][小]

   宋代词人晏殊曾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其中“新社”即为春社,意思是春意正浓,农人下地春耕,农事正忙。但近日笔者下乡并未发现如“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景象般的的农耕繁忙。不少良田里杂草丛生、野花遍布,很多田地无人打理成了撂荒地。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严守耕地红线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的要点。但目前这遍地的撂荒让笔者隐隐担忧。

   造成耕地撂荒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方面是乡村劳动力的缺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涌入城镇, 家中只留下年迈的老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已是耗尽精力,无力耕地。二是部分农民思想意识的局限性。急功近利想要挣大钱发大财的思想,认为种地没前途;部分青年认为种地丢人、当农民低人一等的错误思想。三是工业化加快发展,耕地被占用、破坏。部分企业利用高租金等手段租赁、侵占农民耕地,有的甚至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导致无法再耕种。

    近几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屡创新高,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需求还处于刚需增长阶段,粮食的供给呈现“紧平衡”状态。尤其是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不足,长期依赖于进口。新冠肺炎的爆发也给粮食的生产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阻碍。粮食始终是大国重器,一定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想实现粮食安全,遍地的撂荒地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撂荒地长时间的搁置导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更低,土壤的肥力、地力要比常年耕种的土地更强,因此一定要“变废为宝”积极主动的把荒地利用好。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不愿耕种的想法,提高其思想意识。保护耕地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持久战,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这份保护意识和责任都应深入人心,在实际行动中为子孙后代造福。其次,政府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富农为根本,切实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等等。三是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保护耕地人人有责。永久基本农田是最优质、最精华、生产力最好的耕地,划定基本农田后,不得占用、改变其性质。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耕地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里应该主要是中国粮。”“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关乎国家命运。我们要将撂荒地“变废为宝”,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量,更要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中国贡献。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