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祁门县塔坊镇响潭村:16年矛盾纠纷不出村是这样实现的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日芳  日期:1/25/2022 字体: [大][中][小]

    碧水阊江河畔,崎岖祁平公路旁,镶嵌着一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塔坊镇响潭村。要论这村庄的气质,素雅温润,是人们对她的共识。

    在这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谐有序。16年来,无论大小矛盾纠纷,全部化解在村里,实现了“三无”目标,即无村民上访事件,无民转刑案件,无矛盾纠纷上交,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响潭村是“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市级百个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下辖5个村民组, 443户, 1435人。这里四面环山,板栗满坡,景色宜人。这样一个景色宜人的乡村,能够做到矛盾纠纷16年不出村,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牢抓责任、基础、制度、艺术‘四要素’不放松”,响潭村书记王进财一语道破。

    响潭村班子深知,稳定是发展的基础。为此,响潭村从首抓“责任要素”人手,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强化村调委会建设,确立党支部书记为维稳第一责任人,兼任调委会主任,每个干部包片负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同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凡是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在调解过程中,村干部发现,村民之间小纠纷、小矛盾时有发生,一有矛盾纠纷就上交村调委会,可能延误最佳调处时机。为此,响潭村充分发挥“基础要索”作用,完善村、自然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建设,由联系自然村的村干部包干负责,并组成由村民小组长参与的自然村调解小组,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人头熟、情况明、底数清、有威信等特点,把矛盾调处抓手向最末端延伸。16年来,通过了村民小组长、自然村调解小组调处,矛盾一线化解率达85%以上。

    抓好“制度要素”,是保障维稳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创建 “五好”支部,响潭村建立起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支委+党员+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户、到人,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矛盾隐患。二是建立村干部划片包组联户走访制度,村包片“两委”干部必须做到“四必去”、“五必访”,即: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重大政策出台后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必去,党员必访、贫困户必访、重点户必访、能人大户必访、从事非农业生产工商户必访。通过上门走访,了解相关动态,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问题。三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按照“因事因人设岗”的原则,为村党支部无职党员设立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岗位,做到矛盾纠纷件件有登记、件件有卷宗。

    除强化责任、夯实基础、建立机制外,响潭村还借力“艺术要素”,创新农村矛盾化解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订村规民约,建立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设立“和事佬”工作站,推选“塔坊好人”、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作为“四会”成员和矛盾纠纷“和事佬”。经过实践,“四会”成员和“和事佬”们积极调处小纠纷、敢于调处大矛盾、乐于调处烦心事、借力调处疑难事,从而实现16年矛盾纠纷不出村。

   “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即要‘合理、合法’,但更要 ‘合情’,‘合情’就是要村‘两委’干部做到情与民融,心与民印,形与民随,事与民谋。” 响潭村书记王进财介绍说: “在化解纠纷时,往往‘以情动人’比‘以理服人’更有效,往往讲一大堆道理听不进去,但是做一两件暖心、贴心的小事,反而受到真情感动,这时候做工作就马上不一样了”。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