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夏隆:一刀之痛,外卖骑手之困折射制度性冷漠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11/5/2025 字体: [大][中][小]

    一把折叠刀,刺穿的不仅是一条生命,更是底层劳动者尊严的最后防线。一名外卖小哥因200元罚款与站长发生纠纷,在辞职结算时,站长将其配送单价从5元多降到1元,还要扣80%的收入。冲突升级后,小哥持刀冲向站长,导致一死一伤。这起发生在河北石家庄外卖站点的暴力事件,在2025年11月初震惊了全网。这并非孤例。从泰州骑手因工资纠纷当街自焚,到南京骑手因差评被扣500元持刀杀人,类似悲剧的剧本何其相似,都是底层劳动者在制度挤压下走向崩溃。

    权益保障的系统性缺失。在这起事件中,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薪资被任意克扣。骑手原本应按平台规定的每单3-5元结算,却被站长强行压到1元/单,累计扣款高达3000余元。这种克扣并非偶然现象。在益阳,一位饿了么骑手同样遭遇了薪资纠纷,站点以“急辞”为由,将他原本应得的每单3.8-4.5元直接降为每单3元,并扣除20%工资。更普遍的问题是,平台通过复杂的用工结构规避责任。调查显示,仅37.6%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或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平台普遍采用“法律隔离”策略,通过外包、众包协议或诱导注册个体工商户等方式,在骑手与平台之间构筑多重法律屏障。劳动关系认定难成为维权的第一道障碍,当发生工伤或薪酬纠纷时,平台往往可以“隐身”,导致骑手权益无法保障。

    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这起悲剧也暴露了外卖行业管理方式的冷血。在上述石家庄案例中,骑手在群里说订单送不了,站长就罚了他200元,还冷冰冰地说“本来要罚500,这已经是留情了”。这种以罚代管已成为行业常态。在江苏南京的一起案例中,平台用工企业扣除了骑手近半薪资,最终因未能举证扣款理由而被法院判决返还。管理的不公还体现在派单环节。近期,“抢单外挂”在骑手群体中迅速蔓延,有卖家公然兜售“抢单神器”,设置金额、距离等参数,实现毫秒级自动抢单。这使得抢单从“拼手速”变为“拼技术”,不用外挂的骑手很难接到好单。更令人愤慨的是,有外卖骑手曝出跑饿了么“蜂跑”需向队长送烟,两周孝敬一条230元的极品烟,且必须去指定超市购买。这些基层管理者的权力寻租行为,进一步挤压了骑手的生存空间。

    申诉机制的形同虚设。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骑手们往往维权无门。差评申诉机制本该是骑手维护权益的渠道,但现实中却困难重重。不少快递员、外卖骑手反映,面对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超时配送等因素产生的“差评”,通过平台申诉往往很难成功。“一般申诉10单,有9单都通过不了”,是劳动者“差评申诉”的现实写照。申诉渠道不畅、取证留证难、平台服务评价规则不规范等原因,使申诉机制形同虚设。在石家庄事件中,行凶骑手并未选择立即逃跑,而是呆立现场等待警方。这种绝望姿态或许正来源于 “维权渠道失效,平台投诉石沉大海” 的长期无力感。

    社会戾气的恶性循环。这场悲剧同时折射出社会戾气的滋生。当骑手站在站点里,看着站长的冷漠,副站长在旁边帮腔,他心中涌起的不只是愤怒,更是又急又无力。现场其他骑手的全程沉默围观,无人劝阻,这一幕何其悲凉——不是无情,而是长期压抑下的集体失语。在社交媒体上,网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扣他80%工资,和抢钱有什么区别?”“要是维权渠道畅通,谁愿意拿命去赌?”这些言论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社会共识的断裂。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外卖/快递行业暴力事件占比约40%,猝死事件占20%。(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