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于昊康:检验调查研究成效关键在破题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于昊康  日期:2023/8/29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在当前的主题教育中,要以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作为调查研究成效的衡量标准,摸清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找到发展规律,推动事物发展,始终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

    在“一题多解”中寻求为民解难“最优解”。“天黄有雨,苗黄缺肥。”解决问题要知其症结、明其病灶,然后遍寻良方、对症下药。要直插基层摸清社情民意,精准查摆问题,梳理听不到的“堵点”和看不到的“盲点”,制定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强化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跟踪销号。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应是耗时短、费力少,能令群众满意的。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解决办法或是不符实际、或是手段强硬,能起一点效果,但难以顺民意、得民心。“人民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大力量。”要问计于民、拜民为师,纳群策、借群力。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分析多种解法,去糙留精、去伪存真,选择“最优解”。解决问题要始终做到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切实以问题清单换取群众幸福账单。

    在“一题多问”中追求人民利益“最大解”。“一题多问,以学促思。”调查研究成效要看发力方向是否准确,经济发展是否推动,人民利益是否最大程度保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要边整改边发问,在追问中推动思维递进、方法改进。要常问“这样做”有无“副作用”“后遗症”,常问“这样干”会不会“触底反弹”“治标不治本”,多问几个“行不行”“能不能”,常问不是挟细拿粗、自寻烦恼、自找没事,而是在一次次变式中务求实效、获取最大值。要甘当小学生“不耻下问”,要以一股拧劲“刨根问底”,更要“反躬自问”是否对得起人民,只有在调查研究中不断询问、追问、自问,才能获得群众利益“最大解”。群众事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始终厚植为民情怀,切实以民生所在换取民心所向。

    在“一题多变”中探求群众立场“万能解”。“一题多变”是指调研成果能应用到相近、相似的实际问题上,对一类问题起作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关联性。调研成果要从“纸上”落到“地上”,从“此处”推广到“彼处”,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从“浦江经验”中读懂“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从“枫桥经验”中读懂“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重要性,从“村超经验”中读懂“凝聚人心”的必然性……“群众”已然成为调研主角,是解决一切困难的“万能解”,是历来规律使然。调研要把准群众这个定量,任其他因素如何变化,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形成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的调研报告。调研“调”的是民情、“研”的是民忧,要站稳群众立场,切实以行动自觉换取群众拥护。(作者单位:沧州市运河区西环中路街道办事处)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