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刘凤雪:守生态红线增发展红利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凤雪  日期:2024/3/27 字体: [大][中][小]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将生态文明摆在了重要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与各级党委、政府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决心空前坚定,为生态保护设定红线,红线即底线,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红线亦是禁区,标明了生态环境中不可碰触、不可逾越的界限,规定了政府与社会对自然界不能做的事。要落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关键是明确政府的不可为与应为,以积极有为的举措,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行动与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改革政绩考评体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不了、靠加大投入破坏环境换取发展的模式停不了,其深层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不够端正,现有考核奖惩体系对他们的施政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为此,要通过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绿色GDP理念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生态保护、GDP单位资源环境成本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强化奖惩措施,追究因决策失误、行政失职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官员的责任,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谋求政绩与加强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残山破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应把建设人居和谐的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保护制度。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把经济收益与污染补联系起来,才有望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效性。当前我国促进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两大“短板”亟须补齐。为此,必须加快推动环境成本进入产品定价体系,以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改变“清风明月本无价”的现实尴尬,让生态保护的“牺牲者”成为受益方;加快推进能源、水、森林、湿地、温室气体等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在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建立开发与保护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完善一系列制度设计并落实执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拓展全民环保教育。政府是生态保护的主导者,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忠实践行对于全社会具有巨大引领作用。政府在率先垂范、执行环保法规与制度的同时,要看力提升环保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拓展全民环保教育。要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作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使网络、动漫、影视相结合,制度化、多元化、系列化地进行全方位、持久性的宣传;拓展宣传内容,从一般性的宣传向深层次宣传转变,从普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知识向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转变,并注意利用社区亲民宣传平台,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对个人、企业、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全覆盖,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民自觉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要我们紧守生态红线,促进环保和发展良性循环,必将为中国发展增添红利,带领人民迎向一个美丽中国!使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的全民风尚。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