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玉束:做矢志为民造福的年轻干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玉束  日期:2024/3/28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和根本任务,褪去层层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外壳”,确保工作开展不变形、不走样,始终保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原本面貌,努力当好为民造福的奋进者、奉献者、开拓者。

    矢志为民造福,就要将理论学习真正贯穿始终。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学习需得沉心静气,深究细悟,不可贪多求快、流于形式。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积极响应,组织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类活动,但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知识学没学到、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程度,才值得重点关注。理论学习切忌把安排领导讲话、拍照录像发新闻作为“头等大事”,做做样子、走个过场,徒有其表、收效甚微;切忌把学习等同于“打卡”,视频倍速“刷”、课程后台“挂”、答题全靠“搜”;切忌只把抄笔记、交心得当做学习“成果”,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痕”是留了不少,脑袋依旧空空。

    矢志为民造福,就要将把调研成果切实转化落地。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更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上级要求我们大兴调查研究、善用调查研究,是为了摸实情、察民意、帮助推动工作,倘若在落实中逐渐变了味、走了样、失了真,那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调研不是“观光游”,不能坐在车上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前有“导游”引路讲解,后有“跟拍”摄影留念;调研也不是“找素材”,不能只看“盆景”“门面”、只听“汇报”“表态”,不能鞋底还没沾土、屁股还没坐热,就匆匆“打道回府”写材料、赶报告。调研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脚踏实地察民情、推心置腹问民需,才能把准基层脉搏、找准民生痛点,防止过程“红红火火”、成果“冷冷清清”。

    矢志为民造福,就要将让检视整改充分发挥实效。工作要开展好、贯彻好,就要把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马不停蹄促整改、驰而不息抓落实。作为关键环节,巡视整改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一是不能过于“勤奋”,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巡视巡察机构开展工作前要做到信息共享互通,不能“你方查罢我方查”,让基层“送走菩萨又迎佛”,疲于“迎检”、提“检”色变;二是不能过于“宽容”,巡察人员对待基层不能“心慈手软”,不要给完“提示”又打“招呼”,雷声大雨点小,发现问题全靠“自查自纠”;三是不能只看“纸面”,要压实责任、紧盯成效,不能助长基层以“责任清单”代替“责任”、让“问题台账”解决“问题”、用“整改报告”落实“整改”的歪风邪气,让巡视整改“巡”了个“寂寞”、“改”了个“寂寞”。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