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楷模从这里出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故乡纪行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佩山  日期:2024/9/2 字体: [大][中][小]

焦裕禄当年在他刚栽植的泡桐树苗旁留影

  北崮山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地处岳阳山南麓,是源泉镇政府所在地,是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故乡。2024年8月24日一大早,我和山东老年大学书法提高班的魏兴隆、张庆河、阎长军同学一行,慕名从济南驱车前往萦怀已久的北崮山村。上午9时许,在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教学培训部副部长崔强的陪同下,我们围绕焦裕禄这个话题,边走边看边聊,分别到焦裕禄故居和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所见所闻令人感动、倍受鼓舞。

  崮山原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固山,县东南三十里,岳阳山前。”村因山名,村名古称亦为孤山,建村于明末,民国年间改为崮山。《焦氏族谱》载:“吾祖自北直枣强于明初迁于山东章丘清平乡。六世祖又迁莱芜县焦家峪庄。祖讳平,则迁于北崮山定居。”明正德年间(1506年)以前已有此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孤山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北固”。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载村名为“北孤山”。后逐渐演变为“北崮山”。

  崮山分为三个自然村,居山之东者为东崮山,山之南者为南崮山,山之北者为北崮山。南崮山又分为南村和北村两个行政村。南崮山村有四围门,东崮山村有五朝门,北崮山村有焦家大院等历史遗迹。

焦裕禄故居

  处暑后的北崮山村,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6℃。我们踏着村民铺设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前方一处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映入眼帘:焦裕禄故居。几棵粗壮挺拔的老槐树,矗立在院落之中。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就出生在这里。这标准的北方农家院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8月对外开放。南北长23米,东西宽18米,现存北屋、南屋、西屋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平房。故居内展出了焦裕禄生前所用物品和生平事迹。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裕禄当年睡过的土炕、用过的针线、拉过的二胡,乃至他小时候写的作文,都被精心保管着。”焦裕禄故居女讲解员徐光玉深情地介绍说,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博山县城。第二年,他被迫辍学,种地、卖油、下煤窑,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1939年,在抗日战争中,他父亲被日军逼死,尸骨未寒, 他就被日寇怀疑是“共产党人”而关押,并被送至千里之外的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工,同样遭此不幸的临近村庄20余人都被百般折磨,不足一个月只剩下3人……

前排左起:张庆河、魏兴隆、崔强、阎长军(后排右起)、李佩山,在焦裕禄故居堂屋前合影留念。 徐光玉 摄

  “死里逃生、颠沛流离的焦裕禄,认定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办事’的人,并于1946年1月在北崮山村一间土屋里,秘密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崔强认真地向我们介绍说,他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积极加入当地民兵组织,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焦裕禄的母亲曾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做人要做个好人,做天上最亮的星!”这句话在焦裕禄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中共华东局决定在山东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随军南下,焦裕禄是其中的一员。回家收拾行装时,25岁的焦裕禄郑重地对母亲说:“不闯出个新世界,我就不回来!”解放战争时期,焦裕禄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次战斗,还被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先后在河南省尉氏县、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等地方工作,处处表现都很出色。

焦裕禄(前左三)带领群众植树造林

  1962年的冬天,正当豫东兰考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关键时刻,党派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曾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锻炼人。请领导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来到兰考的第二天,他就深入农村调查访问,住进饲养员肖位芬老人的牛棚里,和他进行了彻夜长谈,讨教恢复生产、战胜“三害”的妙方。

  为实地考察灾情,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取得了战胜“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挖河排涝、改变盐碱等一系列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除“三害” 的斗争进入重要阶段时,焦裕禄的肝病也在不断地恶化中。

焦裕禄当年用过的藤椅和办公桌

  在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在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在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困难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讲话时,他常常用右手按住肝部;在办公室写材料,他就用藤椅的右角顶着肝部。即使住院躺在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兰考……

  临终之前,焦裕禄面对前来看望他的上级领导,断断续续、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兰考人民衷心爱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被无情的肝癌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2岁。

当年发表焦裕禄事迹及其社论的《人民日报》

  1964年年11月,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生动地报道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并配发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各地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热潮。

  故乡人民为深切缅怀焦裕禄的丰功伟绩,博山(县)区于1966年5月开始建立焦裕禄纪念馆,同年10月正式开馆,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达10000平方米,是全国最早的焦裕禄纪念场馆。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形成了瞻仰焦裕禄纪念馆及其故居的高光时刻,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都不远千里来此参观……

  58年来,焦裕禄纪念馆经过4次整修提升,已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关于焦裕禄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都纷纷从这里取景拍摄。

焦裕禄纪念馆

  焦裕禄纪念馆通过历史档案、图文、实物、雕塑、油画、场景以及投屏、环幕、感应等新技术手段,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辉的一生。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迎面矗立在前院中心的,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焦裕禄半身塑像,展厅内两组群雕展示了焦裕禄和兰考人民趟洪水、查封口、探流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翻淤压沙、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生动场景。

  为了防风固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广泛种植泡桐。女儿焦守云在《我的父亲焦裕禄》中写道:“父亲对种树育林特别上心。”其实,他的这种情结源于家乡的绿水青山。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祖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在作文《阚家泉的风景》中,少年焦裕禄用清秀的笔迹、丰沛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故乡“绿水青山”发自内心的赞美。1964年春节,最后一次回乡省亲, 他依然惦记着岳阳山,特意叮嘱自己的发小、时任北崮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壬年:“咱北山(岳阳山)光秃秃的,得绿化绿化。”

兰考县如今泡桐绿树成荫的田间道路

  焦裕禄去世之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在根治“三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们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逐步带动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泡桐成了兰考人民的摇钱树,使兰考跻身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行列,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地,成为闻名全球的泡桐乐器之乡!……

  纵观焦裕禄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更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焦裕禄短暂的一生中,超过一半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也就是说,焦裕禄的生命之根在博山。正如他的二女儿焦守云所说:“父亲不仅出生在博山,而且在这里上学、入党、参加革命,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为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右起:张庆河、阎长军、魏兴隆、李佩山,在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前留影。 崔强 摄

  “淄博是焦裕禄同志的故乡,是焦裕禄精神的光辉原点,淄博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把焦裕禄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在淄博,历届市委班子都高度重视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都会到焦裕禄纪念馆瞻仰焦裕禄事迹,感悟焦裕禄精神。

  是啊,我们此次一行4人通过探访焦裕禄纪念馆及其故居,深深地感到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但是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并不过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永远激励着后人干事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部分照片来自兰考、淄博两地焦裕禄纪念馆,谨向摄影者致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6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