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任苒: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新时代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任苒  日期:9/29/2024 字体: [大][中][小]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批准,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四人“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红色基因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能量。身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追求,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传承新时代中国力量,脚踏实地创造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实绩。

    赓续“一寸丹心图报国”的忠诚爱国之心,在“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豪言壮志中挥洒爱国之情。怀着“我不会水,但我绝不能牺牲在这儿,我们要解放全中国”的信念,18岁的黄宗德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21岁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抗敌前线,在吃着高粱米、咸豇豆、咸萝卜干,喝着炸弹坑的雪水坚守152天的情况下,他打掉了敌地堡3个,毙敌7人,只身俘敌22人。黄宗德胸前的一枚枚奖章,默默讲述着他不朽的功勋,但恶劣的环境使他患上纠缠终身的皮肤病、风湿病,至今仍有三块弹片留在体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始终牢记当今的和平,是千千万万个赤诚爱国、无畏牺牲的英雄前辈们争取而来的。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时刻胸怀国之大者,以天下为己任,在传承前辈的爱国情中走好今后的爱国路。

    赓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无悔之心,在“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中绘就永恒的光辉。“我一生干了3件事,3件事干了一生。”寥寥数语虽囊括了王永志院士的经历,但他却用了一辈子来书写。出于国家需要,王永志在青年时代便被派往莫斯科学习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学成归国后,立即投入到我国的自主研发任务中去。重压之下,他豪气干云:以一半的工期高质量的完成了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王永志无怨无悔的奉献了一生。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攻坚克难,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秉持着这种坚韧向前的力量不断成长为堪当国家重任之才。

    赓续“独辟蹊径开新天”的创新发展之力,在“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思路中坚定走好为国为民奋斗之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麦条锈病一年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李振声院士克服远缘杂交三大难关,鏖战22年培育出著名的“小偃”系列小麦品种。我国粮食产量多次徘徊,李振声都及时敲响警钟,提出增产对策。王振义院士1986年创新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患病女孩,创造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成为攻克最凶险白血病“第一人”,确立被国际医学界称赞的“上海方案”,开创的“上海方案”荣获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因此在扎根基层的工作中,新时代党员干部也要不断向两位院士学习,在思想上“破冰”,牢牢树立“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思想观念;在行动中“突围”,走出“小进即满”的“舒适圈”,以守正创新姿态,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