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热爱、忠诚和责任心的情感和态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教育是厚植中小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基石,而教育途径和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和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切实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注1)。当前,全国中小学已有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和《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而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来说,能否采取切实有效的多个“桥梁和工具”,则是决定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保证。
一、多样化教育途径和方法对于民族地区学校厚植中小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需要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是由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有规律及其内在要求所决定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是更好实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的需要。在中小学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一种塑造中小学生个人先进思想观念的工作,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行为、厚植学生社会责任感、凝聚学生共同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上述教育目的,光靠理论灌输和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只有采取灌输、感染、激励、导行等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放大功能作用,才能潜移默化、聚合成为“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之成果。
(二)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是更好激发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热情的需要。在中小学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只有适应中小学生年龄段认知的特点,采取“课堂趣味灌输”“基地詹仰感化”“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校园文化熏陶”“家长言传身带”等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提高接受教育内容的自觉,促进行为体现的持续。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爱国主义教育图形式、走过场的弊端。
(三)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是更好增强学生把爱国同个人成才统一的需要。实践证明,个人成才是学生的第一愿望和追求,但成才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去实现成才的愿望,学生并不完全知晓。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激发爱国情感、引导正确行为、厚植社会责任感”等教育目的在学生心灵中插根,让他们明确“全面发展”才是成才的标准,只有树立爱国情怀才能实现个人成才的愿望,从而激使他们转变“单纯学科高分”的片面成才观,增强把爱国同个人成才统一起来,促进国主义情怀的确立。
二、目前民族地区有些中小学校厚植学生爱国情怀途径和方法存在的单一及危害
笔者经过对广西崇左市辖区3所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总的感到学校在当前的学生爱国情怀教育厚植中,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枯澡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且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在一些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只限于课堂讲授、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行,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以凭祥市某中学为例,该校一直以来仅仅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结合军训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68%的学生只获取少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32%的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还存在盲区。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探究欲强的身心发展阶段,单调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解内化和实践热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教师缺乏多种教法研究。一些中小学教师,由于对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因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种教法缺乏研究,在各种课程教学中没有结合渗透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水平;一些教师的自身爱国主义素养较低,从对某小学五、六年级任课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36%的教师缺乏系统的爱国主义基本知识培训,无法准确、深入地向学生传授国防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法给所有中小学校配套先进的教学设备,虚拟现实、模拟演练等能够增强教育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手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仅凭口头教化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探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三)学校家庭教育合力脆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忽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家庭比较普遍,没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爱国氛围。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可有可无,在校关键是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爱国主义情感太抽象,毕业后能有个好工作才是最实际;有部分初、高中学生家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管供给孩子足够的费用即可;个别思想落后的家长甚致向孩子灌输国家大事与己无关、爱国护国任务由别人和军队去承担的思想,由此不仅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形成合力,而且还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四)意识形态负面影响严重。从调查中得知,当前中小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已达95%以上,每天都接受着互联网的各种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价值观不断进入中小学生的视线。尤其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加大围剿社会主义道路的力度,并通过互联网等多渠道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以实现其淡化我国民的爱国情怀、阻挠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建成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谋图。在国内,否定英雄烈士精神、贬低爱国主义精神的灰色文章经常充塞于互联网之中,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是非观念紊乱,缺乏远大理想,盲目崇拜西方生活等苗头。社会上经常发生的一些危害国家利益不良现象,也直接削弱了中小学生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三、拓展厚植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爱国情怀途径和方法的思考
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极其重要的人生必修课,是事关“培养什么人”的命题。为此,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应把拓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和方法,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任务来抓,思考如下:
(一)要切实抓好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校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的主渠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历史文化等9个方面主要内容。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门讲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等;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紧密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在“明理”上下功夫,让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爱国主义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举办“爱国爱党我知多少”主题读书活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抢答比赛、红色经典爱国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爱国主义教育气息的教育中健康成长;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改进话语模式,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要采用“情境震撼”教育方式。“情境震撼”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接受度的重要方式。而引起震撼的震源,多为那些深受心灵感动的特殊情境。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全党总结他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深刻体会是:“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注2)广西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9处,市县级有2000多处,祟左市境内就有区市级46处,每一处基地都是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历程的见证。中小学校应该从自身所处环境出发,分别采用三种“情境震撼”教育方式,以提高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灵魂的“震撼”。一是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瞻仰观听,用红色情景触及师生灵魂、坚定理想信念。二是用“红色视频”显示增加实感,让红色片断释放爱国主义精神。红色视频由于通过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等多种方式,拓宽红色历史文物传播方式,让红色片断释放红色精神,使红色文化直抵学生内心,推动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三是用“爱国影视”作品感染学生灵魂,影视是一门融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于一体的产物,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影视作品,具有政治性、艺术性、教育性的政治教化特性,弥补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不足,已成为在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情境教育之一。各学校应充分发挥正能量影视作品感染学生灵魂和促进行为的独特作用,推动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态不断线的重要措施。学校应着力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氛围,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校园爱国主义形象设施建设,通过设置爱国主义标语、悬挂国旗、布置爱国主题展览板、设立红色校史墙、红色故事石雕、历史故事纪念碑等宣传物,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人物事迹和国家发展辉煌成就等内容,把知识传授和文化浸润结合起来,使校园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潜移默化的场域。。
(四)要引导实践养成。实践是厚植中小学生爱国情怀重要渠道。学校应坚持情感培育和规范行为相结合,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牢牢守住行为底线和红线,自觉抵制爱国主义教育法所禁止的各种负面行为;举办“学习英模、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为集体、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好事,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培育“祖国一家亲”的观念;结合“六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体验、实地参观、研学郊游等多种方式,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途径;鼓励学生阅读爱国主义主题的课外读物和文化精品,让学生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动漫、音视频等正能量文化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增强对民族和祖国的情感,立志成长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五)要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过程中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通报孩子在校接受教育情况及其行为表现,督促家长关注孩子的爱国情怀培育情况,要求家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引导孩子从小确立正确的奋斗坐标,自觉爱党爱国、讲道德、懂感恩、敬师长、守法纪、勇自强,坚定奋斗意志,树立报国之志,决心奋发有为;尤其要督促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出正确榜样,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热爱党,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关心祖国发展进程,创造浓厚的厚植孩子家国情怀的家庭环境。
(六)联系当地实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爱国情怀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总“纲”,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充分利用本地多个民族交错杂居、自古以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遗产元素为教材,讲解本地区历代以来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光荣传统;请各级领导给学生介绍当地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受过各地扶助的学校应开展“感党恩、感恩外地关爱”的主题活动;切实做好各族学生团结交融、混班混宿,共同成长进步等工作。通过各种实体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促进他们牢固树立“石榴紧抱”意识,更好地厚植爱国情怀。
注1:引自《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2024年07月18日人民日报。
注2:引自《学习进行时|习近平的“红色”情怀》2021年09月16日新华网。
指导老师:吴娟丽 周丽云(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