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事创业的氛围如何,干部工作状态如何,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为基层肩负,提高基层干部的干事活力成为了耽误之急。
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如今,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放手干事,在改革发展、为民服务的一线不断创造新业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为基层减负步入深水区,尤需时刻校准方向、选对路径,莫让基层减负忘了初衷、偏了方向、入了歧途。
突出问题导向,下足功夫破顽疾。开弓没有回头箭,减负也没有“回头路”。当前,基层减负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动向仍在困扰着基层,甚至出现文件“红头”变“白头”、不发通知打电话等以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现象。我们应该切实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通过严控现场观摩,减少了现场观摩数量,节约了基层干部的时间,让基层干部把经历投入在抓质效和要素保障中,减少了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杜绝“拿来主义”,应用科学方法。基层减负怎么减,“抄作业”看似是一条捷径,但实则不然。抄上级的减负政策,容易导致因工作实际的不能落地,成为“空中楼阁”,抄同级的减负政策,容易导致因政治生态和地缘不同产生政策的“水土不服”,最终容易产生“好心办坏事”,越减负越重的情况。要积极应用科学方法,为改善社区人手有限、工作繁杂的状况,上海市开发AI社工应用程序,实现“一键找政策、一问搜方案、一表做总结”。把技术优势作为探索路径、启发灵感的“金钥匙”,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基层干部跳出形式主义事务的窠臼。
警惕“虎头蛇尾”,建立长效机制。减负不仅仅是减量,关键在于理清责任,建立机制,使各级部门清晰了解自身职责,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推诿扯皮。从实践来看,把履职清单做实做细,规范管理基层的“人”和“事”,有助于让基层更有动力、有能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廓清条块职责、精简考核方法,从制度上遏制“层层甩锅”乱象。减负有没有减到点子上,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能否激活基层干部干事活力,切实提高干劲和水平,让百姓认可,让基层收益。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过程中要实干担当、久久为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积小胜为大胜。切实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