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白斌:“破门亮灯” 基层治理的警示与城市发展的反思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白斌  日期:2/10/2025 字体: [大][中][小]

    2月7日,山西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就“破门亮灯”致歉,承认工作方法失当,“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工作偏失,对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澎湃新闻2月7日)

    当地政府为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古城形象,倡议沿街商户保持夜间开灯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工作人员强行撬锁进入已闭店的商铺开灯,并将过程拍摄上传网络。这一行为被商户质疑为“权力越界”,更被网友称为”撬锁式亮化”。尽管事后街道办致歉并修复门锁,但事件折射出的基层治理问题值得深思。

    这一现象暴露出基层治理的三重困境:第一,政策执行的“变形”。政府以“倡议书”动员商户自愿亮灯,但基层为追求“万无一失”,将柔性引导异化为刚性指令,层层加码,暴露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脱节。第二,服务意识的“灯下黑”。涉事部门以“美化城市”为由突破法律底线,漠视商户经营自主权,折射出“管理思维”和“服务意识”的矛盾。第三,法治意识的“短路”。行政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撬锁入室,即便初衷是提升旅游体验,但以违法手段实现“善意目标”,本质上破坏了法治原则。

    一扇被撬开的门,破坏三重信任。商户信任危机:营商环境蒙上阴影,公众法治信仰动摇:权力任性的代价,城市形象的反噬:形式主义损害内核魅力。此次事件也告诉我们破题之道应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重塑政企关系: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型。完善制度设计,明确政策干预边界;建立“负面清单”,杜绝“倡议变强制”的行政越位;创新激励机制,将电费补贴、流量扶持等优惠政策前置,用“服务套餐”替代“行政命令”;搭建协商平台,通过商户联盟、听证会等形式,让市场主体参与政策制定,实现“我要亮灯”的自觉。

    筑牢法治根基:让权力运行回归法治轨道。加强执法培训,开展教育,明确目的正当性不能证成手段违法性的原则;建立容错机制,区分“行政瑕疵”与“违法行政”,鼓励基层在法律框架内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监督问责,对违法行政行为“零容忍”,用个案追责倒逼法治意识提升。

    构建共治格局:寻找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最大公约数。发展柔性治理,借鉴他地经验,通过自治组织实现秩序共建;打造“文化认同”,挖掘古城商户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关系,让守护城市形象成为内生动力;借力科技赋能,运用智能照明、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降低商户配合成本。

    点亮城市当先温暖人心,破门亮灯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典型痛点:当“城市形象工程”遭遇“法治底线原则”,当“行政效率追求”碰撞“权利保障需求”,治理者该如何抉择?答案或许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基因里——大同之名,取自“天下大同”的中华治理智慧,强调差异中的和谐共生。

    真正的城市之光,不应是权力强制的“人造星河”,而应是法治护航下,万千商户自愿点亮的“万家灯火”。唯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依法行政的具体实践,让每项政策都经得起法律审视、民心考量,才能实现城市形象与法治文明的双重升华。这盏被撬开的灯,终将成为照亮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的警示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