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节后开工第一天,上海虹桥枢纽启用的“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迎来了1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他们刚下飞机、火车,就来到虹桥交通枢纽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无缝衔接。(澎湃新闻2月5日)
“来沪流动党员第一站”在上海虹桥枢纽启用,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以有形的载体实现有效的凝聚,让流动党员在踏入上海的第一时间就能找得到组织。这一做法成为新时代超大城市基层党建的鲜活样本,让身处长三角人流物流的“心脏”地带的人们感受到温暖的能量。
流动时代的党建新课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虹桥枢纽的创新实践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精准回应。通过设立移动党员报到点,建立数字画像系统,将党组织覆盖延伸到人流交汇的最前沿,用科技赋能破解“流动党员难管理”的痛点,在提供物质服务的同时注重铸魂育人,组织开展“城市的温度党课”第一讲,让理论学习的甘露浸润每个流动党员的旅途。
服务矩阵的治理大智慧。流动党员报到之后,对应的基层党组织就会主动对接,在适合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工作地、生活地进行纳管,开展组织生活。这种“一站式”服务生态的构建,体现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系统思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让流动群体在享受便利中感受组织温度。将流动党员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枢纽党建的品牌启示录。从选址交通要津的阵地布局,到构建“15分钟服务圈”的空间设计;从引入社会组织的运营理念,到开发智能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处处体现着精细化治理理念。其根本突破在于找到了服务与治理的平衡点,以服务增强组织粘性,用粘性提升治理效能,形成“服务-认同-参与”的正向循环。同时,这种模式具有普适价值。在杭州东站、广州南站等交通枢纽,类似实践已呈现燎原之势。只有把党建工作嵌入城市运行的关键节点,才能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新时代党建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的窠臼,我们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切入点,回应需求中扩大公约数,在守正创新中提升引领力,让百万流动党员在服务矩阵中找到归属感,实现城市治理的澎湃活力,为实现新时代城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