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纪委监委从2025年1月26日至2月4日,连续10天采取“先曝光、后核查、再处理”的方式,对党员、公职人员涉嫌酒驾、赌博问题和违规使用公车、私车公养问题进行集中通报曝光。(澎湃新闻2月4日)
在2025年新春前夕,云南省纪委监委以一场持续十日的“反腐风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先曝光、后核查、再处理”的雷霆手段,每日点名道姓的通报,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这场刀刃向内的行动不仅是监督机制的实践,更是新常态下以公开促公正、以震慑护清朗的治理启示,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监督机制突破: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传统违纪问题处理多以“先查后曝”为主,往往陷入内部消化、震慑不足的困境。云南省此次打破常规,将曝光环节前置,形成“围观效应”与制度威慑双重合力。每日公开的通报名单,让违纪者不仅面临组织处理,更需承担舆论压力与道德审视。这种“晾晒式监督”倒逼公职人员强化自我约束,真正将纪律从纸上条款转化为行为敬畏。
直击顽疾要害:以关键小事可见作风大整治。通报聚焦的四大问题直指“四风”新动向:酒驾背后是特权思想作祟,赌博暴露出纪律松懈,车轮腐败更关乎公共资源滥用。云南省选择年关节点重拳出击,通过整治节日易发问题,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应。公开曝光的个案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个别干部的侥幸心理,也映照出制度执行中的盲区,为精准施策提供了靶向坐标。
民心向背所系:塑造公信力的破立之道。主动曝光“家丑”,看似自揭其短,实为取信于民的政治智慧。当县殡仪馆馆长醉驾被公示后,当地群众自发在社交平台晒出交警夜间执法照片,官民反腐共识得到空前凝聚。这种突破“护短思维”的勇气,正是修复党群关系的黏合剂,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看得见变化、触得到温度。
治理效能升级:构建“不敢不能不想”长效机制。“十日通报”的价值不能止于具体案例查处,更要配套制度的系统推进。加大查处力度、违纪干部曝光度,让其不敢为;加强监督力量、治理腐败源头,让其不能为;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正面引导,让其不想为,只有形成了查处、整改、防范的治理闭环,纪律才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这场以公开彰显公正、用透明赢得信任的实践启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打破潜规则,用创新机制压缩灰色地带,才能让清风正气真正充盈天地之间。当每一个通报案例都成为映照初心的镜子,党员干部的自警自省自觉必将汇聚成新时代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