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社会的毛细血管,是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党员干部下基层,既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更需要党员干部以“脚上沾泥”的自觉、“心中有戒”的担当,在基层热土中书写新时代答卷。
基层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焦裕禄在兰考盐碱地追洪水、查风口,总结出治理“三害”的宝贵经验;黄文秀扎根百坭村,将青春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听见群众的真实心声;只有坐在百姓炕头,才能摸到民生的实际温度。当下,少数干部存在“隔着玻璃看基层”的现象,用视频会议代替实地调研,用表格数据代替群众获得感。这种“悬浮式”工作作风,本质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必须坚决纠治。
俯下身子解民忧,是下基层的核心要义。湖北宜昌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带着问题走村入户,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浙江“基层走亲连心”活动,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这些实践表明,下基层不是作秀式的“打卡”,而是要在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要像“解剖麻雀”般深入研究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基层实践是培养干部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能学会用群众语言沟通,掌握化解矛盾的真本事。重庆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要求每月至少住村20天;福建推行“导师帮带”制度,让新录用公务员在田间地头拜师学艺。这些机制创新,让干部在接地气中长才气,在解难题中强本领。事实证明,那些在基层锤炼过的干部,往往更懂国情、更知民意、更接地气。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基层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增长才干的课堂。当更多干部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问题访民生、带着责任抓落实,定能让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基层天地广阔,正是大有作为之处。(作者单位:肃宁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