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世杰:基层干部、政务窗口里的民生温度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世杰  日期:4/3/2025 字体: [大][中][小]

    政务服务中心的玻璃柜台后,基层干部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政策解答、材料审核、矛盾调解的工作。这个不足一平方米的窗口,既是政府形象的展示台,更是民生诉求的交汇点。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基层服务窗口正经历着从“办事柜台”到“治理枢纽”的蜕变,而基层干部群体,正是这场变革中最鲜活的力量。

    服务窗口的温度,折射着治理理念的革新。曾几何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政务服务的集体记忆。某地社保大厅的“无声服务”实验颇具启示:工作人员主动为聋哑群众手语交流,为文盲老人绘制办事流程图,用服务细节打破行政程序的冰冷感。这种转变背后,是基层干部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刻领悟。他们开始意识到,窗口服务不是机械的政策输出,而是需要换位思考的情感共鸣。

    在民生诉求与政策落地的交界处,基层干部展现着治理智慧。面对群众“能不能把补贴材料简化些”的质朴请求,某乡镇干部创新推出“容缺办理+信用承诺”机制;当企业反映“惠企政策看不懂”时,他们自发编写白话版政策解读手册。这些微创新背后,是基层干部在政策执行末梢的精准研判。他们既要确保政策刚性落地,又要兼顾群众获得感的弹性需求,如同钢琴师般在规则与人情之间寻找平衡。

    数字时代的服务窗口,正在催生新型干群关系。浙江某街道的“云上办事员”团队颇具代表性:年轻干部运用大数据建立民生诉求模型,老同志则凭借经验梳理高频咨询问题库。这种代际协作模式,既保持了传统服务的人情味,又注入了科技赋能的新动能。当群众发现手机点几下就能预约办事,发现工作人员能提前预判需求时,干群之间的信任链就在这些数字化场景中悄然重构。

    政务窗口里的基层干部,是观察国家治理的微观切口。他们每天处理的看似是琐碎小事,实则是民生大事;他们反复解释的虽是相同政策,传递的却是治理温度。当越来越多的窗口单位挂起“办不成事反映窗”,当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走出柜台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服务方式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在这个意义上,基层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最近一公里”,更是党群关系的“最近一公里”,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真谛。(作者单位:肃宁县农业农村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