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区司法局坚持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排查在时常、思想教育在日常、贴心帮扶在经常、协同发力在常常,探索实践具有广安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脱管、漏管,切实达到预防犯罪、减少再犯罪、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目的。
一、下好监管排查“先手棋”,厘清“流动脉络”。
严格安排部署。盯紧重大活动、重要环节、重点对象三大环节,每半月召开社区矫正安全风险分析研判会,制发“警示令”,落实“日报告”制度,建立重点人员台账,预防、控制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扎实隐患排查。对辖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通过集中教育、入户走访、面对面谈话等方式,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思想状态、工作生活、行动轨迹等,确保对社区矫正对象做到基本情况清、现实表现明。强化信息核查。综合利用“在矫通”APP、雪亮工程、基站定位、智能打卡监管系统,通过现场核检、电话抽检、网上巡检、远程点检等多种方式,打造“线上+线下”监管新格局,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情况精细测算和动态管理,防止出现脱管、漏管。
二、下好学习教育“关键棋”,打造“思想堡垒”。
警示教育树底线。在入矫报到及重要敏感时间节点,特邀派驻民警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墙内”与“墙外”的对比教育,有效教育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2024年, 组织开展巡回警示教育23场次842人次,入矫警示教育13场次326人次,个别谈话教育364人次,“三新”教育助新生。扎实开展“道德教育铸新魂、法治教育立新行、感恩教育塑新我”的“三新”教育,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感恩、法治、道德、社会责任意识。全年开展“三新教育”121场次5890人次。智慧教育提质效。引进集教育、警示、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智慧社矫VR系统,让社矫对象实现“沉浸式”体验。运用“新我”APP开展远程教育,涵盖黄赌毒危害、拒绝诱惑、扫黑除恶等多种教育视频,更加全面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加强学习,提升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实效。 三、下好贴心帮扶“组合棋”,搭建“回归桥梁”。
黄丝带帮教“贴心”。与广安区民盟合力打造“黄丝带、賨法向善”帮教品牌,充分运用民盟人才和资源,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关心帮助。2024年,帮扶困难社区矫正对象50人次,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万余元,慰问资金1.5万元,公益教育活动覆盖142人次。建设基地“安心”。落实教育基地、公益活动基地、就业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共有教育基地5个、公益活动基地9个,就业基地4个。组织开展了3500人次公益活动、3000人次法治教育。其中针对未成年社矫对象开展教育20余人次,针对妇女开展教育帮扶700余人次。帮助5名社区矫正对象就学就业,组织逾187名社区社区矫正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助推社区矫正对象进一步融入社会。心理矫治“暖心”。依托广安区首届慈善会筹集资金20万元专项用于心理矫治项目建设,特邀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心理辅导疏导。共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11场次覆盖437人次,促使社区矫正对象以全新的面貌、健康的心态重塑人生、回归社会。
四、下好多元保障“制胜棋”,筑牢“矫正根基”
夯实阵地保障。加快建设全国“智慧矫正中心”,投入40多万元按照司法部标准规范打造“三区十八室”,配齐智能化设备,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全流程智能化;投入30余万元完成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精准快捷高效。提升队伍保障。新招录专职社工6名,新进司法助理员14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心理学专业人才1名,全面充实基层司法所工作力量,形成一支专职专责专业的工作队伍。持续提升业务水平,举办“业务半年考”“实务大讲堂”14期,倒逼工作人员强化学习、锤炼本领,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强化协同配合。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基层组织的密切协作,形成管控合力。2024年,向法院提请撤销缓刑3人均得到反馈,共同协调5名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变更执行地;与区检察院联合开展执法检查2场次;向公安机关分享信息665人次,提请公安机关协助查找3人次,协助核查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情况11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