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极简主义"从生活方式演变为生存智慧。对青年干部而言,做减法不仅是个人修为的必修课,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当"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当"调研"沦为"盆景游览",青年干部亟需以减法破除形式主义的藩篱,在思想、行动、作风三个维度实现自我革新。
思想减负,涤荡浮躁归本真。青年干部初入仕途时,往往怀揣着"立大业、成大事"的抱负。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纷至沓来的考核指标、层层加码的任务分解,容易陷入"既要又要还要"的思维困境。某地乡镇干部曾坦言:"每天填表到深夜,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反而所剩无几。"这种状态折射出思想负重对创造力的束缚。老子云"为道日损",青年干部应当建立优先级思维,像整理房间般定期清理思想杂质,将有限精力聚焦于主责主业,在"少即是多"的智慧中找回初心。
行动瘦身,祛除冗余提效能。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泥潭,让许多青年干部深陷其中。某市曾开展专项整治,发现37%的会议存在"陪会"现象,52%的文件内容重复交叉。这暴露出行动层面"加法思维"的痼疾。青年干部需要树立"减法即加法"的辩证思维: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频次,才能腾出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精简重复报表材料,方能集中精力破解民生难题。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流程优化带来的不是责任减少,而是服务效能的几何级提升。
作风淬炼,返璞归真守初心。当"材料出政绩"的观念侵蚀官场生态,当"迎来送往"耗费大量行政资源,青年干部亟需在作风上做"断舍离"。焦裕禄同志当年在兰考工作期间,坚持"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用脚步丈量民情。这种作风启示我们:减掉虚头巴脑的迎来送往,才能听见群众的真实心声;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方能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年来,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印证了作风减法的时代价值。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干部的减法实践具有特殊意义。这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主动的破局;不是简单的舍弃,而是智慧的沉淀。当我们学会在思想上做"减法",行动上做"瘦身",作风上做"淬炼",就能以更轻盈的姿态投身伟大事业,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份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密钥。(河北省新乐市长寿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