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窗口,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窗口腐败”,败坏的不只是窗口,侵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做细“窗口腐败”问题的专项监督,持续深入开展“净窗行动”。(4月8日 人民日报)
在政府与群众直接互动的前沿阵地,各类办事窗口本应是展现政府形象、提供高效服务的平台,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暖心桥梁。然而,“窗口腐败”现象的存在,却让这扇本应透明、公正的窗口蒙上了污垢,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侵蚀了政府公信力。因此,深化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将“窗口腐败”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开展“净窗行动”,极具现实紧迫性与深远意义。
“窗口腐败”,形式虽小,危害却大。公职人员与办事人员和中介相互勾结、谋取私利,看似是个人的贪腐行为,实则破坏了整个政务服务生态。群众怀揣着对政府的信任前来办事,却遭遇“小鬼难缠”,正常流程被人为设置障碍,被迫寻求中介“帮忙”,额外支付费用,这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办事成本,更让群众对政府部门产生不满与质疑。而监管缺位、履职不力的干部,如同渎职的“守门员”,纵容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得本应严肃的政务服务领域沦为腐败的温床,长此以往,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之堤将被逐渐冲垮。
对“窗口腐败”相关问题严肃追责问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对涉事人员绝不姑息,从严查处,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每一个被查处的案例,都应成为警示他人的鲜活教材,让心存侥幸者明白,任何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和纪律的严惩。通过这种“零容忍”的态度,为政务服务领域划出清晰的红线,让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持续深入开展“净窗行动”,关键在于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管行业就要强监管”,这一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全面排查管理漏洞。比如,一些窗口单位存在业务流程不透明、审批权限过于集中等问题,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通过健全内控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权力的科学配置与规范运行。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将腐败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强化源头治理,还需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而非谋取个人私利。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问题,使“窗口腐败”无处遁形。
整治“窗口腐败”,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只有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措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清除这一群众身边的腐败毒瘤,擦亮政务服务的“明镜”,让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办事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温暖关怀 ,为构建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刘台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