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洁从政自古以来就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干部廉政建设不仅关系党的形象,更关乎事业成败。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有新表现。新时代推进干部廉政建设,需要从思想防线、制度笼子、文化土壤三个维度协同发力,让清廉成为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始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松动。原江西省副省长李贻煌在忏悔录中写道:"随着职务提升,渐渐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最终坠入深渊。"这警示我们,廉政建设首先要补足精神之"钙"。近年来,各地创新开展"警示教育月""廉洁文化周"等活动,通过参观监狱、聆听忏悔录等沉浸式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浙江省打造的"清廉浙江"云课堂,累计培训干部超百万人次,用"线上+线下"方式推动廉洁教育入脑入心。只有常敲警钟、常照镜子、常正衣冠,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制度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到推行"一案双查"责任追究,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深圳市探索"智慧监督"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公款消费、公车使用等廉政风险点,实现"指尖上的监督";江苏省推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让每一笔扶贫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实践证明,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培育"不愿腐"的文化土壤
"廉洁文化润无声,清风正气养人心。"廉政建设需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福建省漳州市谷文昌纪念馆每年接待党员干部超10万人次,"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公精神感染无数人;陕西延安通过"红色家风"传承活动,让革命传统焕发新时代光彩。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廉洁文化如同空气和阳光,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干部的价值取向。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廉洁家风""清廉单元"建设,正是要让崇廉尚洁成为社会共识,形成"人人崇廉、处处见廉"的浓厚氛围。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代名臣于谦的诗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干部廉政建设,既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又需涵养"润物细无声"的定力。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当清正廉洁成为全党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以优良作风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作者单位:运河区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