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张楮椋:探访河北博物院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楮椋  日期:4/18/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燕赵大地的文化心脏——河北博物院,非遗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殿堂,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丰富的展演、互动体验和数字化创新,河北博物院正以多元化的方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传统文化的赓续注入蓬勃活力。 

    非遗会客厅: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作为河北省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核心平台,“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自设立以来,便成为公众亲近非遗的窗口。这里常年举办主题鲜明的非遗活动,例如2023年七夕节的“相约七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汇聚了威县土布纺织、高阳民间染织、昌黎民歌等多项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织布机操作、天然染料印染等工艺,观众不仅能观赏还能亲手体验,感受匠人精神与技艺的温度。2024年元宵节期间,“非遗闹元宵”活动更是以鼓乐笙歌、风筝制作、灯谜竞猜等形式,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参与,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吹糖、泥塑等技艺,让传统节庆焕发新意。非遗会客厅不仅限于静态展示,更注重动态传承。例如国庆75周年之际,鲁班锁制作、蔚县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的讲解与互动,让青少年在拼装木锁、剪刻窗花的过程中,领悟榫卯结构的智慧与剪纸艺术的精妙。这种“可触、可感、可学”的模式,让非遗从历史中走来,融入现代生活。 

    节日为媒:非遗与民俗的深度融合。河北博物院深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非遗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2025年清明节的“诗韵舞风 手作清明”活动中,保定民歌小调、亲子诵读、传统舞蹈与风车制作、剪纸体验同步展开,观众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非遗与节气的交融。端午节期间,非遗会客厅推出传统武术展演,杨式太极拳、八卦掌等国家级项目登台亮相,观众还能参与中医推拿、绳编技艺等体验,在强身健体与文化浸润中传承中华文脉。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更通过创新表达赋予其时代意义。例如七夕节的“穿红丝”乞巧习俗,通过土布纺织技艺的现场展示,让年轻人理解古代女性智慧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共通之处。 

    科技赋能:非遗传播的数字化探索。在数字化浪潮下,河北博物院积极探索非遗传播的新路径。2025年推出的“光影河博•数字艺术沉浸体验”展览,利用虚拟现实、3D投影等技术,将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文物转化为动态艺术场景,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此外,线上展厅的VR虚拟漫游功能,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也能云端体验非遗魅力,例如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展便通过线上平台辐射更广泛人群。 

    传承与未来:非遗保护的全民参与。非遗的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河北博物院通过“非遗进校园”“青少年美育计划”等活动,推动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例如清明节的亲子诵读、端午节的绳编教学,均以家庭为单位,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博物院联合高校、企业等机构,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舞台,如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陈爱国夫妇、唐山花吹传承人姚希呐等,通过现场表演与教学,将技艺薪火相传。 

    从织布机的吱呀声到武术的铿锵步伐,从剪纸的细腻刀工到数字光影的绚丽呈现,河北博物院以创新与坚守,搭建起非遗文化传承的桥梁。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与传统对话的契机;每一次体验,都是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我们走进河北博物院,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篇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