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张楠:以“三要”青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楠  日期:5/9/2025 字体: [大][中][小]

    在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青年干部正以“三要”精神破题乡村振兴。当无人机掠过金色麦浪,当电商直播点燃山货经济,这群“新农人”用智慧与汗水证明:基层既是锤炼本领的熔炉,更是践行初心的考场。他们脚踩泥土丈量民情,心怀家国擘画未来,在广袤乡村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史诗。

    一、淬炼“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担当意志

    在秦巴山区腹地,90后驻村第一书记陈雨桐面对泥石流灾情,连续奋战三天转移群众,用满是血泡的双手托起“生命通道”;赣南老区“脐橙书记”刘洋,为打开滞销果品销路,冒雪驱车千里对接物流企业,最终让20万斤橙子登上北上广超市货架。这些身影诠释:青年干部的担当,是暴雨中筑起的“人墙堤坝”,是深夜里亮起的“助农直播灯”,更是面对群众期盼时那句掷地有声的“我来办”。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方能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淬炼出真金般的意志。

    二、锻造“十八般武艺”式的硬核本领

    当数字技术邂逅传统农业,浙江“农创客”王磊团队开发“智慧大棚云管家”,让西红柿产量提升3倍;在云南怒江,95后农技员杨晓雯独创“双语农技课堂”,用傈僳语讲解病虫害防治,带动3000亩咖啡园提质增效。这些实践揭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既需掌握卫星遥感、区块链溯源等“黑科技”,也要精通“田坎语言”“土专家经验”。青年干部当构建“科技+乡土”的能力矩阵——白天用大数据分析产业趋势,夜晚在火塘边倾听群众心声,让“无人机巡查”与“草帽走访”互补共生,锻造既能“云端瞭望”又可“贴地行走”的复合型本领。

    三、涵养“国之大者”的格局胸怀

    站在“粮食安全”战略高度,东北黑土地上的青年农技团队推行“轮作休耕+秸秆还田”模式,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恢复生机;着眼“双碳”目标,江苏青年干部创新“渔光互补”项目,在光伏板下养殖生态小龙虾,实现亩产效益翻番。这些探索彰显:青年干部的格局,体现在能否跳出“一村一镇”的局限,将种粮补贴发放、特色产业培育等具体工作,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国之大者”紧密相连。要善用“政策翻译器”,把宏观战略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土味方案”,让每项基层实践都成为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

    从智慧农田到非遗工坊,从生态民宿到数字乡村,新时代“三要”青年正在重塑乡土中国的面貌。当他们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将汗水洒在振兴的征程中,便赋予了“青春”二字最厚重的质感——那是稻穗低垂时的满足,是村民笑脸里的温暖,更是时代答卷上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这片土地终将证明:脚沾泥土、心怀星空的“三要”青年,正是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线。(作者单位:肃宁县审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