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东莞闹市区一商场前的绿化带,被种上了水稻,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商场称,种水稻是员工和商户提的建议。城管部门则回应:此属物业别出心裁之举,并不违规。短短几天,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5000万,抖音播放总量高达1.5亿次,#东莞商场门口种水稻#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这片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水稻田,以出其不意的姿态让人眼前一亮。有人戏称这是现实版“向往的生活”闯入了城市;也有人脑洞大开,提议以此为契机开设插秧体验营。在绿化带上种水稻这么受欢迎,证明城市景观突破标准化绿化,可以成为动态的生活剧场,市民们盼望逛街时看到农作物,就能感知四季轮回的自然风光。
稻作文化作为岭南文明的底色,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水稻”谐音“水到”,广东人称水为财,有来财的寓意。这种带着传统文化趣味的谐音梗,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等到秋收,金黄的稻穗和玻璃幕墙相映成趣,一边是浓浓的农耕记忆,一边是繁华的商业文明,地域文化符号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重新焕发生机。如今,不少城市儿童分不清五谷杂粮,这片城市稻田无意间承担起自然教育的功能。年轻父母会带孩子观察抽穗扬花,外卖小哥在等单时随手记录稻苗变化。这些自然发生的教育场景,让农业知识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可以触摸的生活体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创意源自普通员工和商户。相较于专家主导的传统绿化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营造,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市民情感投射的载体。当商场顾客见证稻种发芽、抽穗、成熟的全过程,人与空间的联系就不只是看看那么简单,而是一起成长的珍贵体验。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存在重景观、轻功能,重形象、轻民生等问题。一些地方热衷于种植高价绿植,追求所谓“洋气”,却忽视了本土植物的生态价值;一些地方为了迎接检查,搞“突击绿化”,绿化成果难以持久。在城市中引入水稻种植,不仅能改善城市微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还能降低绿化成本,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从这个角度看,绿化带种水稻不只是一种景观创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从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到德国的“城市农业”,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农业元素,让城市更宜居、更有活力。国内一些城市也在进行类似尝试,比如上海的“城市小菜园”、成都的“共享农场”。这些实践表明,城市与农业并非格格不入,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东莞商场前的这片水稻田,为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城市治理不妨多点“水稻思维”,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现代气息又有烟火味道。
期待更多城市能从东莞绿化带种水稻事件中得到启发,探索出更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市治理新路径,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