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8元的学生餐,实际成本仅4-5元,却充斥着发臭虾仁、油炸冻品和烂菜叶,这家垄断上海500所学校餐饮的企业,正把学生的健康当作利润的祭品。
9月15日,上海多所小学的学生们纷纷反映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发臭”,有的孩子吃一口就吐出来,还有人吃完后拉肚子。事发后,学校临时用面包饼干替代午饭,而涉事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天后才出来回应,轻描淡写地称为“少数虾仁掺了沙子”。这已经不是上海绿捷第一次陷入争议。作为垄断上海500多所中小学餐饮的供应商,绿捷被曝长期存在食品质量问题,却依然持续扩大其市场控制。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成为上海学生餐市场的绝对主导者。据报道,该公司目前服务范围覆盖500所中小学,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绿捷的市场扩张速度令人惊叹。仅在今年8月份,绿捷就中标了22所上海学校的餐饮服务。从历史数据来看,其全年累计中标学校数量超过70家,形成了市场独大局面。这种垄断地位的形成并非偶然。查询股权结构可以发现,绿捷当前高管团队背景显赫,董事长陶煦曾任正大集团财务主管/总经理和前新希望六和总裁,总经理葛均锋也与新希望集团有千丝万缕联系。
垄断地位并没有带来优质的餐饮服务,相反,绿捷的餐食质量长期遭人诟病。学生们日常吃到的多是油炸冻鸡肉、硬得咬不动的大排、未熟的西红柿、发绿的蛋羹和烂菜叶。家长反映,绿捷的餐食缺乏新鲜水果和奶制品,普遍采用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导致学生的剩饭率一度超过70%。更让人担忧的是,有孩子在餐食中吃出过钢丝球碎屑、塑料残片、小石子等异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标定价高达18元一份,而家长根据实际食材估算成本仅有4至5元。这种明显的高价低质现象,揭示了垄断带来的利润最大化取向。
面对质量问题,家长们的投诉渠道却似乎被完全堵塞。为了“冲业绩”,学校往往要求学生在满意度调查中打出高分,真实意见无法反映。即使家长通过12345等渠道反馈问题,也大多得不到实质性解决。据报道,家长们反馈、投诉后并无明显改善。这种投诉无门的状况,进一步助长了绿捷的有恃无恐。甚至当9月15日的“臭虾仁”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绿捷公司的回应也显得敷衍塞责——称“虾仁里有细沙”,对“臭味”和“腹泻”问题避而不谈。
面对校园餐饮的乱象,国内一些地区已经探索出有效解决方案。广西某县对出现问题食材的供应商实行“黑名单制度”,直接禁止其进入市场。浙江衢州则创新性地引入“四方验收”机制,由校方、配送方、劳务方和家长代表共同验餐,家长代表拥有否决权,不合格餐食可以直接退回。山西左云县的实践同样值得借鉴——他们给每道菜贴上“溯源码”,扫码即可查看食材来源、检测报告和加工过程,实现了全流程透明化。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只有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餐质量问题。(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