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2025年9月26日至30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在绵阳盛大启幕,这既是对绵阳科技城建设25周年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深入贯彻《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落实“科技立市”战略的生动实践。此次科博会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开放合作”为主题,通过“会、展、论、赛、产”五大板块30余场活动,搭建起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高能级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构筑发展新优势。绵阳科技城新区作为全省4个省级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招院引所”战略,成功吸引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科技园绵阳创新港等高能级平台落户,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截至2025年,新区直管区已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省级平台39个,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14.75亿元,人才总量达4.5万人,其中入选国省重大人才工程66人。这种“平台聚才、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是《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政策导向的鲜活注脚。
科博会释放“磁吸效应”,激活产业新动能。本届科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两大特色产业展销区,集中展示智能驾驶、无人机研发等前沿领域成果,与新区正在推进的“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深度呼应。例如,长虹集团依托“天神之眼”智能驾驶技术,在科博会期间发布的新能源车型实现L4级自动驾驶突破;乐聚机器人等50余家企业在新区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推动绵阳成为全省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种“展会搭台、产业唱戏”的模式,不仅推动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更通过《条例》中“促进中试平台建设”“培育技术市场”等政策保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开放合作深化区域协同,拓展发展新空间。科博会历来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吸引涪江流域川渝九地160余名代表现场参与,并通过线上直播覆盖2400余人次,充分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绵阳科技城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2023年引进浙江大学等15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项目50余项,推动“中国科技城”品牌加速出海。这种“内聚外引”的开放格局,与《条例》中“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推进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为绵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科技城新区的“创新雨林”到科博会的“全球舞台”,从《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制度保障到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迸发,绵阳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巴蜀大地上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创新生态、深化开放合作,努力将绵阳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正如《条例》所强调的,唯有坚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定位,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绵阳力量。(作者单位:梓潼县宏仁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