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如同一股强劲的清风,吹散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积弊,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树立了鲜明的旗帜。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等具体事项入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深刻重塑了党风政风。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八项规定为坚实基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八项规定是作风建设的 “定盘星”
八项规定看似聚焦的是开会发文、公务接待等 “小事”,实则抓住了作风建设的关键。这些具体要求直指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作风,将抽象的作风建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级党政机关会议数量大幅减少,文件简报精简务实,公务接待更加规范透明,“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八项规定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在于其体现了 “严” 的主基调。从中央到地方,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始终保持 “零容忍” 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一个个典型案例的曝光,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使八项规定真正成为带电的 “高压线”。同时,八项规定也彰显了 “实” 的工作导向,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作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在新时代,作风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一些隐性变异的 “四风” 问题逐渐显现。比如,有的单位将公款吃喝转入隐蔽场所,穿上 “隐身衣”;有的干部在公务活动中搞变通,以学习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这些问题更加隐蔽,发现和查处的难度更大,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 “躺平”“不作为” 等消极现象。面对复杂的矛盾和艰巨的任务,他们缺乏担当精神和斗争意识,存在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的错误思想,这与八项规定倡导的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作风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形象,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给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传播迅速,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任何作风问题都可能引发舆论关注,造成不良影响。
以八项规定为引领,深化新时代作风建设
深化新时代作风建设,要持续强化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八项规定。要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从内心深处筑牢抵制不良作风的防线。
同时,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要进一步细化八项规定的配套措施,明确具体的操作标准和执行流程,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群众监督等多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让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无处遁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的考核体系,对作风优良、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重用,对作风不实、问题突出的干部进行问责和处理,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
此外,还要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作为 “关键少数”,其作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形成 “头雁效应”。在工作中,要主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八项规定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以八项规定为基,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不断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成果,以优良的作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