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陈俊熙:激扬斗争精神 锤炼过硬作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陈俊熙  日期:6/23/2025 字体: [大][中][小]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当前提出的作风建设" 三个斗争 ",正是针对" 推诿扯皮 ""软弱涣散"" 浮在面上 "等沉疴顽疾开出的" 对症良方 "。党员干部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动真碰硬的决心投身" 三个斗争 ",才能在新征程上立起作风建设的标杆,以优良作风凝聚奋进力量。

    以担当之勇破推诿之弊:在 "愿敢善" 中激活担当基因。涵养担当情怀,根治 "避责思维"。"推诿扯皮" 的本质是责任意识淡薄、宗旨观念弱化,表现为 "遇事绕着走"" 矛盾向上交 ""好处抢着要"。这种 "避责文化" 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破除问题积弊,需从 "愿担当" 的思想自觉、"敢担当" 的行动魄力、"善担当" 的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系统发力。

    以 "愿担当" 厚植为民情怀。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面对 "涝、沙、碱" 三重困境,喊出 "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用生命诠释了 "愿担当" 的初心。新时代党员干部须要把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刻进灵魂,建立 "群众需求清单",像 "樵夫" 廖俊波那样,主动深入信访一线、项目现场,在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 中涵养担当自觉;以 "敢担当" 破除畏难情绪。改革进入深水区,"硬骨头" 面前更需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魄力。浙江 "最多跑一次" 改革初期,涉及 20 多个部门权力重构,时任主要领导敢于拍板 "刀刃向内动奶酪",最终实现政务效率提升 60%。各地应建立 "担当作为正面清单",对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的干部优先重用,让 "敢扛事、能干事" 成为鲜明导向;以 "善担当" 提升履职本领。担当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讲究方法的科学作为。脱贫攻坚中,"时代楷模" 黄文秀通过建立 "电商 + 产业" 模式,让百坭村砂糖橘销量翻番,正是 "善担当" 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要锤炼 "精准拆弹" 能力,既学好用好政策法规,又掌握 "解剖麻雀" 的调研方法,在基层治理中推行 "一线工作法",实现 "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成效在一线检验"。

    以头雁之姿破涣散之局:在 "抓引领、聚合力、绘蓝图" 中锻造坚强堡垒拧紧责任链条,破解 “软骨病象"。“软弱涣散” 的症结在于 “一把手" 缺乏领导力、班子缺乏凝聚力、工作缺乏统筹力,导致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破解这一难题,需抓住 "关键少数"、凝聚 "思想共识"、绘就 "发展蓝图",形成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 的生动局面。

    抓 "一把手" 立起标杆示范;"一把手" 的作风就是单位的 "风向标"。山西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创造 "不毛之地变绿洲" 的奇迹,靠的就是 "一把手" 带头啃 "硬骨头"。要落实 "一把手" 责任制,建立 "四个亲自" 工作机制(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同时开展 "一把手作风评议",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倒逼 "关键少数" 担起关键责任;聚 "一条心" 增强班子合力。"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红军长征中,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分裂主义面前,党中央以铁的纪律和理想信念凝聚共识,最终实现胜利会师。新时代领导班子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 "会前充分酝酿、会中充分讨论、会后坚决执行" 的议事规则,推行 "班子成员 AB 岗" 制度,避免 "一人忙、众人闲"。同时开展 "政治体检",对 "搞团团伙伙"" 闹无原则纠纷 " 的干部严肃问责,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绘 "一张图" 强化战略定力。"软弱涣散" 往往源于目标分散、思路不清。浙江 "千万工程"20 年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 "千村示范" 到 "万村整治",再到 "城乡融合",实现乡村面貌根本改变。各地应建立 "五年规划 + 年度清单" 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制定 "施工图",如在乡村振兴中明确 "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基础设施提升五年方案 ",并通过" 红黄蓝 "三色预警机制跟踪进度,防止" 新官不理旧账 ",确保工作连续性。

    以务实之效破漂浮之虚:在 "知实情、出实力、得实效" 中践行实干使命。深耕基层沃土,驱散 "悬浮作风"。"浮在面上" 表现为调研 "走马观花"、落实 "蜻蜓点水"、成效 "纸上谈兵",根治这一现象,需打通 "知实情" 的信息通道、夯实 "出实力" 的执行链条、完善 "得实效" 的评价体系,让党员干部真正 "沉下去、干到位、见真章"。

    知实情:迈开双脚丈量基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曾 "三进下党"" 四进坦洋 ""五上毛家坪",用脚步丈量民情,为制定精准政策提供依据。党员干部要推行 "蹲点调研",在乡村振兴中住村不少于 7 天,在城市治理中走进 30 户以上居民家庭,建立 "调研发现问题清单",杜绝 "被安排路线"" 看示范样板 "的" 作秀式 " 调研;出实力:扑下身子破解难题。实干不是口号,而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硬功夫。江苏昆山在转型升级中,面对土地资源紧张难题,干部深入企业车间,推动 "腾笼换鸟",将 2000 亩低效用地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实现亩产税收增长 3 倍。各地要建立 "难题破解专班",聚焦 "卡脖子" 问题,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管线迁改、物业管理等矛盾,实行 "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真正把 "问题清单" 变为 "成效清单";得实效:竖起群众满意标尺。实效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脱贫攻坚中,贵州建立 "四看法"(看房、看粮、看劳动力、看家电)评估体系,让群众当 "考官",确保脱贫质量。作风建设要建立 "双向评价" 机制,既看 "官方账本"(经济指标、项目进度),更看 "民生账本"(群众收入、幸福指数),开展 "群众点单、干部接单、社会评单" 活动,对 "数据脱贫"" 材料整改 " 等形式主义行为严肃查处,让落实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三个斗争" 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当党员干部在 "推诿扯皮" 面前敢于说 "我来办",在 "软弱涣散" 面前善于抓 "聚合力",在 "浮在面上" 面前勇于求 "真实效",就能以过硬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凝聚发展合力。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激扬斗争精神、锤炼过硬作风,才能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不负人民、不负使命的优异答卷,让党的事业在风清气正中行稳致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