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任用,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社会关注的“风向标”,更是反映政治生态是否清朗的“试金石”。然而,近年来一些典型案例警示我们:在选人用人、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涉组涉干领域,仍然有“微腐败”隐蔽滋生、“软权力”暗中操纵、“圈子文化”顽固存在。这些问题如同“蚁穴溃堤”,不仅侵蚀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也撼动着党的组织根基,必须高度警惕、重拳整治。
“跑官要官”“带病提拔”“吃空编制”……一系列涉组涉干问题,虽各有表现形式,实则症结相通。有的领导干部搞“亲亲疏疏”,热衷打造“自己人部落”,以关系代替标准,以感情掩盖能力,形成“小圈子政治”;有的干部选拔程序“走形式”,推荐“有数”、考察“走马观花”、决策“拍脑袋”。
这些行为表面看是流程瑕疵、操作失当,实质却是权力异化的产物。它们不仅违背党管干部原则,还严重损害群众对组织工作的信任感。如任人唯亲盛行,“千里马”难有伯乐;如考察造假频发,优秀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如“带病提拔”泛滥,甚至会演变成更大的权力腐败和系统性塌方式问题。
“根腐则枝枯”。涉组涉干问题的背后,首先是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意识淡漠。一些干部把组织权力视作“个人资本”,搞“人情调配”“权力兑现”,甚至认为“只要不出事,关系就是优势”。此外,“潜规则”文化仍有市场。受传统“关系学”和“庸俗人情观”影响,不少人仍以“看关系”代替“看实绩”,更有甚者通过“期权”“雅贿”绕过监管,使选人用人“看上去很美”,实则“暗流涌动”。
破解涉组涉干问题,必须从源头治理、系统修复着手。第一关是“政治关”。 要用政治标准校准“选人用人”的指针。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坚守党管干部原则,把政治忠诚、政治能力放在第一位,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搞“山头主义”。第二关是“程序关”。 强化制度执行力,完善干部工作纪实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健全干部“带病提拔”倒查机制,落实“谁考察谁负责”制度,防止“带水漂流”式选拔。第三关是“监督关”。 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靠前,盯紧“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同时,推动干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预警监测,及时识别异常操作和风险信号。第四关是“阳光关”。 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推行“阳光选人”,拓展干部公示范围,探索适度公开家庭财产、社交圈层等敏感信息,做到让干部在阳光下成长、在监督中进步。
组织部门是“选人用人”的主责机关,必须把好“总开关”,守住“廉洁关”。每一位组工干部更要自觉做到公道正派、担当有为,像筛沙选金那样为党识才、举才、用才。
涉组涉干监督事关党心民意,不能容许一丝马虎。唯有把选人用人这道“水闸”守牢,才能确保党始终拥有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组织保障、夯实干部支撑。(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骅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