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廖卫芳:别让“研学游”沦为“研学骗”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廖卫芳  日期:7/2/2025 字体: [大][中][小]

    从探索自然的亲子活动到博物馆发现之旅,从文化遗址“考古”到探寻传统文化,再到海外游学项目……暑假开启,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文博单位等纷纷上新“暑期研学” “研学游”“夏令营”等产品。然而,“研学游”热度背后也有需要警惕的“坑”。(7月2日《新京报》)

    研学游是指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游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可以说,通过研学游活动,不仅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而且也能让学生学到课本外的更多实用知识。

    众所周知,研学游必须与中小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而且,研学游一定要体现实践性。研学游的本质在于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更要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这是研学游与其他旅游相比的独特之处,也是研学游与课堂教学相比的独到优势。正是因为研学游对孩子有如此之多的好处,才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到研学游活动之中。

    但据了解,随着研学游热潮的出现,不少乱象也备受家长的诟病。有的研学游项目收费高、体验差;有的随意更改行程,甚至提前结营;有的只在景点门口拍个照就走人;更有甚者,有的打着高校的旗号虚假宣传开展营利性研学活动,致使“研学游”沦为“研学骗”。

    笔者以为,防范“研学游”沦为“研学骗”,还需撑起一把“规范伞”。一方面,要完善研学游相关标准。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眼下研学游市场监管不到位,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研学游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让组织机构有“标”可依,对“标”执行,切忌各家各“标”,无序组织。

    另一方面,要探索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游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安全等。只有构成研学游的完整链条,才能规范研学游活动。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要对研学游组织机构进行严格把关,严防一些无资质的研学游组织机构混入其中,坑骗家长和学生。加强对非法研学游组织机构的处罚力度,通过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诚信代价”,又付出“禁业代价”,倒逼组织规范运行。

    此外,学生家长一旦遭遇“研学骗”,既要对组织机构理直气壮说“不”,又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研学游沦为“研学骗”,助长其嚣张气焰。

    只有为研学游撑起一把“规范伞”,通过完善标准,跟进监管,再辅以家长维权,才能有效防范研学游沦为“研学骗”,从而为孩子营造一个名副其实的研学游环境。(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