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森林中,那些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关键在于其根系深扎土壤,从大地中汲取养分。年轻干部如同森林中的新苗,其成长轨迹亦复如是。"基层新苗 作风筑基"这一主题,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林。作风养成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基工程,基层历练则是这一工程的必由之路。将题目换为"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林:论年轻干部的作风养成之道",更能形象地揭示年轻干部成长的内在规律与必由路径。
基层是作风养成的天然沃土,是年轻干部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的必经阶段。王阳明曾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年轻干部若只满足于书本知识和办公室思维,就如同无根之萍,难以经受实践的风浪。明代清官海瑞初任福建南平教谕时,正是从基层最细微处做起,体察民情,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刚正不阿的为官作风。今天,我们同样看到无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地头学会与群众沟通,在走村入户中培养务实精神,在解决一件件具体民生小事中锤炼工作作风。基层没有太多高谈阔论的空间,有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种环境天然地排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迫使年轻干部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
作风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千磨万击"的淬炼过程。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年轻干部在基层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矛盾、棘手问题,正是这些挑战成为作风养成的磨刀石。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里,面对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没有选择逃避或敷衍,而是深入调研、反复试验,带领群众找到治理"三害"的有效方法,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今天的年轻干部同样需要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经受考验,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培养担当精神,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锤炼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这种在实战中形成的作风,才是最可靠、最持久的。
作风养成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人民,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品格,体现的正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的境界。年轻干部在基层培养优良作风,本质上是为了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作风养成才有正确方向;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年轻干部的成长才有不竭动力。作风不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年轻干部的成长就像树木的生长,只有根系发达,才能吸收充足养分;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抵御风雨侵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善于向下扎根、勇于向上成长的年轻干部。他们的作风越扎实,党和人民事业就越有希望;他们的根系越深入基层,中国发展的森林就越发郁郁葱葱。每一位年轻干部都应当珍惜基层历练的机会,在服务群众中培养过硬作风,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证明:向下扎根的力量,终将转化为向上成林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