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龙敏:“逃逸式辞职”不是贪腐“避风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龙敏  日期:7/4/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年来,个别干部妄图通过 “逃逸式辞职” 规避党纪国法的制裁,这种侥幸心理必须被击碎。“逃逸式辞职” 绝非贪腐避风港,等待他们的只有法律的严惩。

    所谓 “逃逸式辞职”,是指一些干部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敛财,临近退休或发现问题苗头时,突然辞去公职,企图以 “弃官从商”“隐姓埋名” 等方式逃避监督和调查。他们以为辞职就能切断与过往贪腐行为的联系,实则是低估了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与能力。

    从各地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逃逸式辞职” 者的如意算盘往往落空。有的干部辞职后以为远离体制便无人监管,殊不知纪检监察机关早已展开细致调查,通过调取银行流水、核查商业合作关系、追踪资金流向等手段,抽丝剥茧锁定证据;有的利用辞职后开设公司的机会,将之前的非法所得 “洗白”,但最终仍难逃法网。这充分证明,无论违法违纪者如何 “金蝉脱壳”,只要伸手,就一定会被抓住。

   “逃逸式辞职” 不仅严重损害公职人员队伍的形象,更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公职人员本应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若以权谋私后还能全身而退,必然让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对法治权威造成冲击。而且,这种行为还可能形成负面示范效应,让个别意志不坚定者抱有侥幸心理,助长腐败歪风。

    要彻底封堵 “逃逸式辞职” 的漏洞,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对公职人员尤其是掌握关键权力的干部,加强日常监督和离任审计,将监督贯穿干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让 “带病辞职” 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提升对腐败行为的追踪和打击能力。此外,还应加大对 “逃逸式辞职” 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形成有力震慑,让潜在的腐败分子不敢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逃逸式辞职” 只是贪腐分子自欺欺人的幻想,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下,任何试图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都终将是徒劳。只有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坚守廉洁底线,才是公职人员的正确选择。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