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朱 磊:卸下“繁冗装”,换上“干货衣”:新闻报道回归初心显担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朱 磊  日期:7/7/2025 字体: [大][中][小]

    新闻报道本应是传递信息、服务群众的桥梁,可过去部分报道却因形式化、冗长化,穿上了层层 “繁冗装”,遮蔽了其应有的价值光芒。中央八项规定提出 “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一要求如同精准的 “裁剪师”,为新闻报道卸下多余 “装饰”,换上 “干货衣”,推动新闻报道回归服务人民、传递价值的初心,彰显媒体担当。

    “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这一准则为新闻报道明确了核心方向。以往,一些新闻报道存在 “逢会必报”“逢人必报” 的现象,大量缺乏实际意义的信息占据版面和时段,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让群众难以获取真正有用的内容。如今,以价值为导向筛选报道内容,只有那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会议和活动,才能登上新闻舞台,让新闻资源聚焦重点,释放更大能量。

    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让新闻报道告别 “臃肿”,走向 “精悍”。曾经动辄长篇大论、拖沓冗长的报道,让群众望而生畏,难以提起阅读兴趣。现在,新闻报道精简数量,避免重复与冗余;缩减字数和时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精炼紧凑的编排,在最短时间内将关键信息传递给群众。无论是报纸上的文字报道,还是电视里的新闻画面,都变得更加 “短小精悍”,让群众能够快速抓住重点,节省阅读和观看时间。

    改进新闻报道的举措,让新闻真正成为群众了解政策、知晓大事的窗口。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 “官方文告”,而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 “信息快递”。群众能从精炼的报道中,第一时间获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解读、民生动态,感受到新闻的温度与力量。同时,这也促使媒体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摒弃 “大水漫灌” 式的报道方式,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态度,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有感染力的作品。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卸下 “繁冗装”、换上 “干货衣” 的新闻报道,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发展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