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通过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穿上藏蓝警服走进汪清林区基层法院,成为了一名司法警察。法庭上维护秩序时的专注、押解途中的警惕,都成了那段日子里鲜明的印记。
直到2023年9月,我转换了“战场”——来到白城市洮南市那金镇里仁村当起驻村队员。如今每天打交道的不再是卷宗和法槌,而是田间地头的泥土香、老乡们拉家常时的淳朴乡音,转身投入乡村振兴的烟火气里,又是另一番全新的体验。
启程:从彷徨到坚定的选择
现在回想2023年接到驻村通知时,胸腔里翻腾着年轻人的热血,却也藏着一丝忐忑。作为城市长大的法院司法警察,农村于我是模糊的概念——是书本里的“乡土中国”,是想象中泥泞的土路与土坯房。王阳明说“行是知之始”,当想到青年干警该为乡村振兴担一份责任,那份犹豫便化作了决心。被正式选为驻村队员的那天,我对着镜子攥了攥拳:这既是实现理想的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初遇:打破刻板印象的震撼
初到里仁村,第一脚踩在村口的水泥路上时,我愣住了。记忆里的“交通不便”成了家家通汽车的硬化路面,手机信号栏赫然显示着“5G”,快递车穿梭在村落间,村民们用手机下单时熟练的样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入户走访脱贫户王大叔家时,他翻出泛黄的老照片:“你看这土坯房,现在都换成亮堂的砖瓦房了!现在的日子多有盼头!”墙上的瓷砖、屋里的家电,还有他眼角笑出的皱纹,让我突然理解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不是口号,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变迁。
实践:在泥土里扎根的责任
(一)产业帮扶:从“输血”到“造血”
驻村工作队的日子像拧紧的发条。我们跟着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走访养殖户,李大哥家的猪圈扩建缺资金,我们按政策送去养殖补贴;张婶愁女儿的学费,教育补贴申请表递到她手里时,她红了眼眶。最难忘跟着书记赶“第一书记大集”,有个吉林农大的学生拉住我们聊“吃播带货”,说“想帮村里山货闯出去,让东北的山野菜得让更多人看见!”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深意,14亿人拧成一股绳,乡村何愁不富?
(二)法治护航:用专业守护乡土安宁
村委会的法律质询室成了我的“第二办公室”。有次村民因宅基地边界吵得面红耳赤,我跟着书记翻出土地管理法条文,看着书记用方言讲道理、拿政策做依据,三言两语就化开了矛盾。我偷偷记下本子:“群众工作不是讲法条,是把理说到人心里。”现在我能独立解答村民的土地纠纷问题了,每次看到他们舒展的眉头,就觉得这身制服有了更沉的分量。笔记本上写满的案例,让我明白: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扎根生活的“和解剂”,而我要做传递公平正义的“桥梁”。
成长:向土地和人民学习
村干部处理邻里矛盾时,三言两语就能说到群众心坎里;书记走村串户时,谁家老人该体检、谁家孩子要升学,他比自家人都清楚。我跟着他们学“土话”、学“偏方”,学着把文件上的政策、生硬的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当有大爷拍着我肩膀说“小宁懂咱农民的心”时,我知道,这一年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底,都成了最珍贵的勋章。
结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驻村的日子像村口的大树,根系越深,越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我的工作笔记本上记下两句话:“不畏前途路难险,迎难而上砥砺行。”乡村振兴的路上,或许还有泥泞与挑战,但当看到村民们眼里的光、蔬菜大棚里冒尖的新芽,便懂得:所谓初心,就是把自己活成一颗种子,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用点滴力量,让这片土地生长出更多希望。(作者单位:汪清林区基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