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小瑜:党建为笔绘“高效” 一“事”倾心见初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小瑜  日期:8/18/2025 字体: [大][中][小]

    从“公章旅行”的无奈,到“一窗通办”的畅快;从“来回跑腿”的疲惫,到“指尖办结”的轻松,政务服务的每一次蝶变,都映照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更镌刻着党建引领的深深足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这不仅是政务服务效能的“升级版”,更是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广大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

    铸魂赋能,让服务理念“破冰突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过去,“部门墙”“信息孤岛”曾是群众办事路上的“拦路虎”,“各管一段”的思维定式让“一件事”变成“多件事”。破解这一困局,党建引领是“金钥匙”。各级党组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检验干部宗旨意识的标尺,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推动党员干部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树立“一盘棋”思维。从“群众求着办”到“主动帮着办”,从“坐等上门”到“上门问需”,理念的转变如同推倒了阻隔在干群之间的“无形墙”。在上海,党组织牵头组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轮流值守,专治“疑难杂症”;在广东,“党员先锋队”深入企业园区,把审批服务送到生产线旁。这些实践,正是党建引领下服务理念“破冰突围”的生动注脚。

    强基固本,让干部担当“落地生根”。“高效办成一件事”,考验的是干部的担当,检验的是队伍的能力。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件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没有“啃硬骨头”的勇气,没有“钉钉子”的韧劲,很难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党组织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通过业务培训、轮岗交流,提升干部统筹协调、攻坚克难的本领,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党员干部带头梳理“一件事”清单,逐环节拆解、逐流程优化,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在陕西,干部们创新“容缺受理”模式,对非核心材料“先办后补”,让群众少等一天、少跑一趟。这些举措,让干部的担当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为民办事中“落地生根”。

    正风肃纪,让机制效能“枝繁叶茂”。常态长效,方能行稳致远。“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是一阵风,需要制度护航、监督保障。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查”机制,把“一件事”的办理时限、责任主体、评价标准晒在阳光下。通过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对“推诿扯皮”“懒政怠政”的行为严肃问责,让“慢作为”“不作为”无处遁形;同时,将办理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评先评优、晋升任用挂钩,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在江苏,“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全覆盖,群众的“不满意”直接触发整改机制;在云南,专项督查组定期“回头看”,确保改革措施不打折扣。监督的“阳光”与制度的“雨露”,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机制效能如大树般“枝繁叶茂”,持续释放红利。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的是群众的“心头事”,聚的是发展的“精气神”,强的是党建的“引领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以初心为舵、以担当为桨,定能让“高效”成为政务服务的常态,让“满意”成为群众脸上的常态,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更多为民造福的新篇章。(作者单位:吴桥县安陵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