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工作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最后1公里”的落实力度。这1公里既是防汛责任的“神经末梢”,也是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唯有从责任压实、隐患排查、应急响应三方面精准发力,才能让防汛措施真正落地见效,守住安全底线。
拧紧责任“螺丝钉”,让防汛链条无断点。“最后1公里”的疏漏,往往源于责任传导不到位。需明确基层社区、村镇的防汛责任人,签订责任清单,将巡查、预警、转移等任务细化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避免“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情况;建立“每日会商、每日调度”机制,责任人需定期上报辖区防汛情况,对薄弱环节及时协调解决;同时,加强对责任人的防汛业务培训,让其熟练掌握预警信息传递、应急物资调配等流程,确保关键时刻能扛责、会履职。
织密隐患“排查网”,让风险防范无死角。“最后1公里”多是群众生活的核心区域,隐患排查必须细致入微。针对老旧小区,重点检查排水管网是否畅通、楼顶防水是否完好,对易积水路段提前设置挡水板、排水泵;针对村镇地区,排查河堤、沟渠是否有裂缝,低洼地带居民住房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逐一登记并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发动群众参与隐患排查,通过社区群、村广播等渠道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居民发现积水点、松动广告牌等问题及时反馈,形成“专业排查+群众监督”的双重防线。
备好应急“工具箱”,让响应处置无延迟。“最后1公里”的应急能力,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危。基层单位需在辖区内合理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沙袋、救生衣、手电筒、饮用水等物资,做到“按需领取、快速调配”;组建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模拟暴雨积水、人员转移等场景,提升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外,完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通过上门通知、大喇叭广播、敲门提醒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能快速传递到每一户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必要时提前协助转移,让应急响应跑在洪水前面。
防汛“最后1公里”,是检验防汛工作成色的关键。从压实责任到排查隐患,再到强化应急,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把“最后1公里”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才能在汛期来临时从容应对,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的防汛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