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以其历久弥新的红,标注出中国基层治理的智慧坐标。它发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浙江小镇,却以其“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核心要义,超越了具体时空,成为新时代基层干部提升治理能力、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借鉴。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基层干部如何真正领会、活化运用这一宝贵经验,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
织密“民心网”,畅通民意收集渠道。 借鉴枫桥“依靠群众”的法宝,必须搭建多元化、畅通无阻的民意沟通桥梁。既要延续“板凳会”、“院落议”等传统方式,也要善用数字技术,建立线上民情信箱、社区论坛、网格微信群,实现“线上速响应,线下快处理”。干部应主动定期下沉网格,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精准捕捉风险隐患,感知民生温度。
搭建“议事厅”,创新民主协商平台。 矛盾化解的关键在协商。可因地制宜创设“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法律服务团”等协商载体,针对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物业纠纷等痛点问题,邀请利益相关方、专业人士、中间人士共同参与,在对话磋商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让群众在参与中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实现“化解一件事、教育一群人、温暖一片心”的效果。
锻造“调解队”,培育本土化解力量。 枫桥经验注重就地化解,离不开一支植根乡土的调解力量。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退役军人、道德模范等“五老”人员及志愿者的积极作用,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公信力。通过专业培训赋能,将其培育成基层矛盾的“稳压器”和“溶解剂”,形成“身边人解身边事”的和谐氛围。
我们知道,方法和策略固然重要,但最终成效如何取决于执行者的担当和情怀。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民众的朴素认知相结合,做到调解有据、裁决公正、释法明晰,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上,“枫桥经验”这面旗帜依然熠熠生辉。它召唤广大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其蕴含的治理智慧深深植根于实践沃土,用心用情用力谱写出一曲曲“政通人和、基层安澜”的动人乐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根基。(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南陈屯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