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白泽阳:基层政府运行的逻辑与特性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白泽阳  日期:9/8/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节点,其运行逻辑体现着行政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法则,本质上是政策执行与基层治理的双重功能耦合。这种运行既受制于科层制的刚性约束,又需回应地域社会的弹性需求,形成了兼具服从性与自主性的独特形态。​

    从结构特性看,基层政府呈现 "上下贯通" 的双轨架构。纵向维度上,它是上级政策落地的终端执行者,需承接多层级行政指令,形成 "压力 - 回应" 的传导链条;横向维度上,它整合了民政、计生、综治等多元职能,构成覆盖基层社会的治理网络。这种结构决定了其运行必须在科层体系的规范性与基层治理的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既需维持行政程序的严肃性,又需具备应对突发问题的弹性空间。​

    运行机制上,基层政府表现为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系统。决策环节融合了上级部署与本地实际,呈现 "政策再解读" 的特征,即通过对宏观政策的本地化转化,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执行环节则体现 "动员式治理" 的特点,依托村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将行政意志转化为社会行动;反馈机制兼具内部考核与外部回应双重属性,既通过政绩指标接受上级评估,又通过信访、评议等渠道吸纳群众意见。​

    其运行的内在张力集中体现为三重矛盾:一是行政服从与地方自主的冲突,上级指令的统一性与基层情况的差异性易形成执行偏差;二是管理刚性与服务柔性的张力,科层制的规则化要求与群众需求的个性化之间存在适配难题;三是资源有限性与责任无限性的失衡,基层政府往往面临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困境。​

    优化基层政府运行需构建 "弹性科层制" 治理模式:在保持科层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赋予基层适度的政策转化权,完善权责对等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使基层政府既能有效执行国家意志,又能灵活回应群众需求,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新乐市邯邰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