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知名民调公司盖洛普发布的《2025年全球安全报告》确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当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安全感位列全球第三、“法律与秩序指数”高居世界第四,超越众多西方大国时,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客观认可,更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折射出“安全感是最基本民生”的深刻执政理念。
安全感,如同空气般平常,却又无比珍贵。它是孩子独自上学的背影,是深夜街头悠闲的漫步,是车站机场不必紧捂背包的从容。这种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安全感受,实则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报告显示,中国在“法律与秩序指数”上的卓越表现,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结果。从“天网工程”到“雪亮工程”,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国构建了一张覆盖城乡、触角灵敏的公共安全网络。更重要的是,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状态,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智慧。
中国的高水平安全,根植于独特的治理逻辑。与某些国家将安全视为特定阶层特权不同,中国的安全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雷霆万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防线不断筑牢——这些举措直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需求。中国的安全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全体人民的必需品。这种普惠性安全观,使安全红利惠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共同沐浴在安全稳定的阳光之下。
反观西方世界,尽管拥有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却在安全治理上陷入困境。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2024年大规模枪击案数量再创新高;欧洲多国恐袭阴影挥之不去,社会治安持续恶化;一些国家的街头政治与社会撕裂不断加剧公共安全风险。这些国家的困境表明,安全并非经济发展的自然衍生物,也不是高科技装备的必然产物,而是取决于治理理念的正确与否、社会结构的健康程度以及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当然,中国的安全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长期坚持依法治国、持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结果;是数百万政法干警默默守护、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晶;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水平安全的战略选择。在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稳定犹如“定海神针”,不仅为14亿多人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环境,也为在华外资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发展空间,更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强盛的基础。盖洛普的报告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在社会治理上的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让安全感成为每个中国人最坚实的依靠,成为国家走向复兴最温暖的底色。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正是送给全体中国人民最珍贵的民生礼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