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律东延:以青春之力践为民之心——青年干部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聚合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律东延  日期:10/14/2025 字体: [大][中][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力量源泉在于亿万人民的同心同向。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青年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应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察民情为出发点,以听民声为切入点,以汇民智为着力点,在与人民群众的同频共振中凝聚奋进合力,让青春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光芒。

    察民情,要以“脚下沾泥”的躬行,找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情不是冰冷的报表数据,而是田间地头的耕作难题,是社区楼院的民生烦恼,是企业车间的发展困境。青年干部不能满足于“办公室听汇报、会议室作部署”,要主动走出“舒适区”,以“小学生”的姿态深入基层一线。可以化身“驻村专员”,在与村民的拉家常中摸清乡村振兴的堵点,比如灌溉设施不足如何影响收成、特色农产品怎样打开销路;可以争当“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排查中掌握城市治理的痛点,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分歧、独居老人的照料需求。唯有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把民情“摸清、摸透、摸实”,才能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举措更贴合实际、更顺应民心。

    听民声,要以“俯身倾听”的真诚,架起党群同心的“连心桥”。人民群众的声音,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对工作不足的批评,这正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清醒剂”和“动力源”。青年干部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心态,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在村民大会上,不搞“照本宣科”,而是用“大白话”解读政策,让群众清楚“能得到什么、需要做什么”;在网络平台上,主动关注“留言板”“评论区”,对群众的吐槽、建议及时回应,不推诿、不敷衍。更要敢于直面“刺耳话”,把群众的批评当作改进工作的契机,比如面对企业反映的“审批流程繁琐”问题,不回避矛盾,而是牵头梳理环节、优化流程。只有让群众“愿说话、敢说话、有处说话”,才能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识。

    汇民智,要以“虚怀若谷”的胸襟,激活基层创造的“源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许多难题没有现成答案,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青年干部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把自己当作“决策者”,而是当好“组织者”“推动者”,让群众成为事业发展的“主人翁”。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可以召开“诸葛亮会”,邀请种植大户、返乡青年、技术能手共同谋划,把“土办法”与“新科技”结合,探索特色产业路径;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推行“居民议事厅”,让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问题,形成“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把零散的“金点子”转化为系统的“好政策”,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的过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描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青年干部用行动去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察民情知民需,以听民声解民忧,以汇民智聚民力,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青春答卷。(石家庄市新乐市审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