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裴卓璇:以青春之力解民忧 以真诚之心暖民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裴卓璇  日期:10/16/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从邻里间的宅基地争议,到农户间的灌溉用水纠纷,再到家庭里的赡养矛盾,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乎群众获得感的“大事”。作为扎根基层的选调生,他们带着知识与热情,用耐心倾听诉求、用真心化解隔阂、用匠心构建和谐,成为基层矛盾调解中最鲜活的“青春力量”。

    调解矛盾,要以“耐心”听诉求,让群众“把话说透”。有的选调生坐在农家院的小板凳上,听老人讲家长里短的“唠叨”;有的蹲在田间地头,听农户说土地纠纷的“委屈”;有的守在社区调解室,听邻里道鸡毛蒜皮的“心结”——这份“不怕烦、不怕绕”的耐心,是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基层矛盾往往掺杂着情感与利益,若只听一面之词、只看表面现象,很容易激化矛盾;唯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让群众把“苦水”倒尽、把“想法”说清,才能摸清矛盾的“根”,找准调解的“点”,为后续化解打下坚实基础。

    调解矛盾,要以“真心”解难题,让群众“把气理顺”。有的选调生为化解宅基地纠纷,反复查阅村史档案、走访老党员,用“事实”打消双方疑虑;有的为解决灌溉矛盾,协调水利部门、组织村民议事,用“公平”平衡各方利益;有的为调解家庭矛盾,上门唠家常、讲法律、谈亲情,用“温情”唤醒彼此理解——这份“办实事、解民忧”的真心,是化解矛盾的“核心”。选调生们深知,调解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让双方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唯有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找办法,把“法理”讲透、把“情理”说清,才能让矛盾双方从“各执一词”变为“互相体谅”,从“剑拔弩张”转为“握手言和”。

    调解矛盾,要以“匠心”建机制,让群众“把心放宽”。有的选调生整理典型案例,编印《矛盾调解手册》,让调解有“参照”;有的搭建“线上调解群”,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让服务不“打烊”;有的培育“村民调解队”,带动群众自我管理,让和谐有“支撑”——这份“谋长远、固根本”的匠心,是巩固调解成果的“保障”。基层矛盾具有反复性、关联性,若只解决当下问题,很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唯有把单次调解转化为长效机制,把个人努力变成集体力量,才能让矛盾化解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让和谐氛围在基层落地生根、持续升温。

    选调生在基层调解矛盾的过程,既是服务群众的“实践课”,也是自我成长的“必修课”。他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的付出赢得信任,用务实的行动化解纠纷,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目标在基层开花结果。相信越来越多的选调生扎根基层、深耕一线,定能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