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田野间吹响时,当社区治理的暖流在街巷中翻涌时,基层始终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时代考卷的“第一落笔处”。这份答卷的好坏,不取决于辞藻是否华丽,而在于是否写进了群众心坎里,是否解了百姓的急难愁盼。
基层这份答卷,要以“脚底板”为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从来就不是办公室里的报表与文件,而是走出来的民情、聊出来的信任。“千万工程”的实践者们,骑着自行车走遍乡村的角角落落,细听村民们的“要通路”“要治水”,最终绘就出“民富村美”的新图景。那些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唠收成、在社区楼院帮老人修水管的千万个基层干部,用脚步把“陌生”走成“熟悉”,把“距离”走成“信任”。这种深入到田间地头、沾满泥土的“笔力”,让政策落地时少了一些“温差”,多了一些“暖意”。
基层这份答卷,要以“百姓心”为纸。基层工作做的好不好,就要看百姓哭还是笑了。群众在评价基层工作时,从不是看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多少个文件,而是“孩子上学近没有”、“看病方便没有”、“收入提高了没有”、“家门口的路修好没有”。驻村干部带领着村民种刺梨、搞加工,让“石头缝里的果子”变成了“致富果”,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三倍;在街道,基层工作者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把居民的“吐槽点”变成了“改进点”,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不再是“老大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是基层答卷最有力的“得分点”。如果基层工作脱离群众需求,一味把“痕迹”当作“实绩”,把“材料”当作“成效”,最终只会让这份答卷变成一篇毫无说服力量的空文。
基层这份答卷,要以“钉钉子”为劲。基层并不是“避风港”,而是“练兵场”,往往直面最复杂的矛盾、最棘手的难题。面对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数百万基层干部扎根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份答卷上的每一个“对勾”,都是啃硬骨头啃出来的,都是钉钉子钉出来的。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就难以在基层这份考卷上书写下“合格”二字。
时代在出题,基层在答题,群众在阅卷。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是手握“民生之笔”的答卷人。基层工作者唯有以脚步为笔、以心灵为纸、以坚韧为力,才能在基层的广袤土地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百姓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