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王淼: 从“耕耘”到“智耕”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与跨越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淼  日期:10/24/2025 字体: [大][中][小]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作为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产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压舱石”。从“刀耕火种”到“智慧耕耘”,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关乎效率、质量与可持续性的深刻变革。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今天,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既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绿色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乎产业发展的长远生命力。长期以来,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今,从政策引导到实践探索,绿色发展理念正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在生产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广泛推广,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了“变废为宝”,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在产业端,有机农业、特色种养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是在科技支撑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动能。

    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关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充足的科技投入,已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力结构失衡等挑战 。为缩小区域差距,一系列精准施策的“组合拳”正在落地:在政策层面,通过财政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在产业层面,引导东部地区农业技术与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助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人才层面,加强农村职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激励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兴业。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正在激活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从“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

    农民增收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尺。农业现代化不是“机器取代人”的技术狂欢,而是要让农民成为产业升级的直接受益者。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维度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产业链延伸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业态,将价值链留在乡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就业保障上,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升非农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在社会保障上,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提高转移性收入稳定性 。这些举措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也让农业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产业,为农业现代化筑牢了人力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农业现代化既面临着全球粮食体系变革、科技快速迭代的机遇,也承受着资源约束、区域差距的挑战。但只要我们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擎,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着力破解区域不均衡难题,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书写着新时代的农耕华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