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虽小,却连着民生福祉,映着乡村变迁。在广袤乡野间,一场“厕所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农村的生活图景——昔日露天旱厕的蚊蝇纷飞、气味难闻成为过往,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卫生的水冲式厕所、生态环保的三格式厕所,看似细微的改变,既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显着乡村治理的精细与温度。
农村厕改的核心,是用“民生视角”破解老难题。过去,“冬天蹲坑冻屁股,夏天蚊蝇绕身飞”是不少农村如厕的真实写照,旱厕不仅影响生活品质,更易滋生细菌、传播疾病,成为制约人居环境提升的“堵点”。厕改推进过程中,从未脱离乡土实际空谈标准:在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生态厕所,用秸秆、锯末等废弃物实现粪污就地降解;在山区村庄适配简易化改造方案,降低施工与维护成本。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思路,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小厕所”里的大变化——如厕环境的洁净舒适,减少了家人患病的担忧,也让乡村生活多了份体面与舒心。
厕改的意义,早已超越“改厕所”本身,延伸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一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考验着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治理智慧。从前期入户调研了解村民需求,到中期协调施工队伍解决管线铺设、污水排放等难题,再到后期建立专人维护、定期检修的长效机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村干部、网格员与村民的协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提出改造建议、参与后期维护管理,乡村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悄然增强。更重要的是,厕改带动了村民卫生习惯的转变,从“将就过”到“讲卫生”,从“各自为战”到“共建共享”,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乡野,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内生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农村厕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小切口”做好了“大民生”文章。它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拉近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治理合力。当干净整洁的厕所遍布乡野,当文明习惯融入日常,乡村便在这些细微的改变中,朝着更宜居、更和美、更有温度的方向稳步前行。(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