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之家详细内容
周口市制鞋产业出口 千帆竞发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尹程起  日期:10/29/2025 字体: [大][中][小]

    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末期,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形成若干专业化的鞋类产业基地,打造出一批产品质量可靠、市场信誉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品牌。制鞋业的发展通常受工厂用地、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环保标准和销售市场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鞋业必须加快调整相关产业政策,在应对国内产业对外转移的同时促进竞争力升级,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转型。

河南省首个制鞋产业出口基地授牌仪式 (唐学波)摄  

    2010年10月27日,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授牌仪式,在周口市隆重举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史济春出席仪式并向周口市授牌。

    史济春在授牌仪式会议上说,周口紧紧抓住国内外制鞋产业转移及全球鞋类消费市场不断增长的机遇,依托劳动力成本、资源和市场优势,着力建设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全面推进本地制鞋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加快制鞋产业群发展,吹响了打造“中部鞋都”的号角。希望周口市要以承接鞋业转移为契机,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省级出口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周口市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加速崛起的黄金期。周口市结合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情况,在广泛深入调研、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体承接、产城一体的发展战略,决定将轻纺鞋服产业培育发展成第一支柱产业,提出全力打造中国中部鞋都产业基地和承接制鞋产业转移示范区。

    一、周口市培育发展制鞋产业基本情况

    周口市抢抓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务输出地转移、资源加工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市场依托型产业向人口密集区转移机遇,把整体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高位承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中部鞋都产业基地,努力建设转移承接的集中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0年10月11日,省政府正式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周口市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批复》。10月27日,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周口)授牌仪式在周口隆重举行。这是河南省首次对省辖市命名制鞋产业出口基地,标志着周口对外开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6月17日至18日,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调研组一行到达全国鞋业产业转移承接地——周口市,参观考察了位于西华县的台资企业西华凯鸿鞋业公司、位于项城市的华丰国际皮革城有限公司和河南博奥皮业有限公司,以及莅临西华中部鞋业轻工文化产业园总部调研,并与当地企业负责人进行了2场座谈与交流。周口市承接制鞋产业转移处于发力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名牌赛潮皮鞋,到十几年前就上马的河南鞋城皮革集团对外加工生产旅游鞋,周口地区的鞋业有基础和历史。而现在,劳动力优势,区位交通优势,麦当劳供应商、富士康落户周口市西华县,河南“双汇”提供大量的猪皮制革资源,本市承接制鞋业产业转移的远景规划、布局,新建企业高起点、制革龙头企业花园式厂房建设、规范的生产与管理,以及配套建设的投资不菲的先进规范制革环保处理设施,都将预示着皮革行业在周口地区将迎来历史性的巨变,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承接转移。

    “家门口就业,田地头挣钱”,是周口提出的一个口号,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富民工程。周口不但是鞋业承接地,同时它也是制革相对集中之地,博奥、华丰等现代化大企业值得关注。引进一个大企业,带动一个大产业,是周口招商的重中之重,深圳是该地区招商引资的重心——产业转移到周口,“就是要满足福建、浙江、广东深圳、东莞对于制鞋业满足不了的条件”。

    周口发展制鞋产业的背景及目标。周口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全市确定发展目标是:各县市区每年引进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制鞋出口企业1家以上,到“十二五”末,在市中心城区建立综合性鞋材交易市场和制鞋产业研发中心,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建立鞋业产业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还科学编制《周口市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发展规划》,出台针对制鞋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力给予扶持,重点以西华凯鸿、商水强鸿、扶沟宝昌、鹿邑祥龙、开发区集立等十多家台资企业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华、商水鞋业工业园为核心的“两园”,同时辐射带动其他9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39400亩。将建成产业链条完整,集鞋业生产、研发、配套设备交易为一体的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中部鞋都”。把周口确立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作为河南省政府首次向省辖市命名的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周口市在做大做强制鞋产业、努力打造“中部鞋都”的进程中再添强大动力。

    周口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抢抓国内外制鞋产业转移及全球鞋类消费市场不断增长的机遇,依托劳动力成本、资源和市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制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先后有西华凯鸿、商水强鸿、扶沟宝昌、鹿邑祥龙等10多家台资、港资制鞋企业落户周口。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鞋出口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生产能力1亿双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年出口8000万双以上,年出口总额2011年至2013年每年递增100%,2014年至2015年每年递增50%,到2015年年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以上,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宝昌鞋业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建成、当年出口,出口额293万美元。这些台资制鞋企业的落户和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建设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大幅增长,周口市被省政府评为“2010年度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等四项工作受到河南省商务厅的致电祝贺。

    二、周口市发展制鞋产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立足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周口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具有一定的制鞋产业发展基础。全市人口1100多万,剩余劳动力400多万;河南省“赛潮”牌皮鞋曾是全国“四大鞋王”之一,中小型制鞋企业遍布很多乡镇,有大批熟练工人,具有发展制鞋产业的基础条件。这是我们独辟蹊径、发展周口经济的天然优势和后发优势。周口市委、市政府因势而为,明确提出要抓住周口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历史机遇,扬长避短,绕开趋同产业,以培育制鞋产业为突破口,并使之形成产业体系,进而把周口制鞋产业规模做大、品牌做亮、实力做强,着力建设“中部鞋都”,力争打造中国制鞋产业基地,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科学规划,布局制鞋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产业链链长制”的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改造的坚定推进以及“把企业家当亲人”的服务理念,共同构成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式,制鞋产业已经在周口深深扎根。为推动全市承接制鞋产业转移,实现制鞋产业在周口的良性发展,周口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请制鞋工业企业负责人、企业家及大专院校的规划专家等,了解布局鞋业集聚区的意见和建议,委托高水平的规划团队,制定了《周口市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发展规划(2010年至2020年)》和《周口市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优惠政策,为我市承接制鞋产业转移夯实了基础。
 
    (三)主帅出征,力推承接制鞋业转移。为增强承接台资制鞋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带队“走出去”与台资制鞋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台资企业的顺利落户和大招商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良好的表率示范作用。提供“全过程服务、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良好环境,实行市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企业制度,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的任何困难问题,对投资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坚持做到“外商先发财,我们再发展”。围绕“争先晋位、富民强市”总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建立马上办抓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务实重干,持续提升。为加深感情,扩大交流,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分赴广州、东莞、台湾等地,与台资制鞋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谈合作、签项目。

    (四)主动出击,抢抓招商先机。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制鞋产业,主动出击,开展“大招商”活动。制鞋产业较为集中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制鞋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许多企业遇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难题,尤其是在东莞等制鞋业集中的地区,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向内地产业转移已成必然。我们充分发扬“钉子精神”,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几年来,我们通过台湾区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的长期交往,建立了深厚感情,多次为我们提供企业转移信息,介绍制鞋业负责人。我们也派了多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分批、分期到广东、福建,开展驻地招商。在项目正式洽谈期间,每逢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小分队负责人都分头到制鞋企业家的家中,祝贺节日,送去一份祝福。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用尊重、真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以台资制鞋企业界朋友,他们纷纷到周口考察投资。据统计,仅今年前八个月,来我市考察的台资企业代表多达320人次,促使了大批制鞋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周口。

    (五)用心服务,创造周口速度。招商项目落地后,关键的是为项目搞好服务,想方设法促进项目早入驻、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才能赢得投资商的信任。在扶沟宝昌鞋业、商水成大鞋业、鹿邑祥龙鞋业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建设指挥部,市长亲自过问协调,抽调得力人员,为每一个项目成立协调工作组,对该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项目所在县的主要领导每周多次主动深入工地,现场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太康县宏星制衣项目仅用3个月、扶沟宝昌鞋业仅用4个多月时间,即实现了投产运营,被台商朋友和省对外开放办的领导称誉为“周口速度”。

    (六)形成集聚,叫响周口制鞋品牌。品牌是形象、是市场、是效益、是竞争力。坚持进一步完善服装制鞋产业链图谱,发挥产业链工作专班、招商分队作用,强化集群招商、龙头企业链式招商,紧盯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服装制鞋产业发达省份,围绕纺纱、布料、鞋材等薄弱环节,以高端棉纺、高档面料、品牌服装家纺设计制造、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为重点,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提升服装制鞋产业增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周口市坚持把开展“大招商”活动作为实现“跨越发展”总目标的主抓手,以加快建设“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为突破口,主动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淮海经济协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壮大制鞋、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工作措施,突出周口产业特色,引进了一批制鞋项目。高度重视纺织服装制鞋产业发展,成立服装制鞋产业链专班,持续完善产业链。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规模发展逐步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涵盖原材料生产、面料生产、服装服饰设计和制造、服装批发销售等全链条发展的新业态,形成太康县、商水县两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西华县、扶沟县、鹿邑县服装制鞋产业集群,已成为周口市具有一定行业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