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田寅:辟谣“大检查”之外,更要抚平商户的“信任焦虑”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田寅  日期:10/31/2025 字体: [大][中][小]

    “请广大商户不必关门歇业”,内蒙古通辽库伦旗、霍林郭勒市等多地市监局接连发布的辟谣公告,本应成为安定市场的“定心丸”,但部分商户仍将信将疑的反应,折射出比谣言更值得警惕的深层问题 。一句“联合大检查”“天价罚款”的空穴来风,便能引发商户集体关门避险,这场“谣言风波”实则是市场信任度的一次“压力测试”。(10月30日 澎湃新闻)

    谣言的传播逻辑,根植于现实的伤痛记忆。就在今年9月,通辽警方刚摧毁姚某等人组建的敲诈团伙,他们以“打假”为名编造负面舆论施压商户,涉案近百起 。而更广泛的层面,“商品标签差一毫米罚五千”“消防器材偏移半米罚一万”等“鸡蛋里挑骨头”的处罚案例时有耳闻,甚至“扫帚摆放不齐”都能成为罚单理由。当罚款异化为“创收工具”,当检查沦为“套路陷阱”,商户自然形成“关门损失一天,开门可能赔掉一月”的条件反射,“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便由此滋生。

    通辽市监局提出的“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理念,勾勒出理想的监管图景——正如医生看病重在调理而非惩戒,合规检查本应是帮助商户查漏补缺的服务,而非动辄罚款的“突袭” 。国务院早已在《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中明确“五个严禁”,严禁逐利检查、下达罚款指标等行为,但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要求“月度罚款不少于2000元”的案例曝光,说明政策落地仍有“中梗阻” 。商户的焦虑,本质上是对“规则模糊、处罚随意”的恐惧,是对“合规成本高于违规成本”的无奈。

    驱散谣言阴霾,不能仅靠一纸公告。首先要斩断谣言背后的利益链,对编造“检查恐慌”吸粉引流或借机敲诈的行为,如通辽此前查处的自媒体造谣案件那样,坚持“零容忍”打击 。更关键的是让监管“透明化、可预期”:公开检查标准与处罚依据,杜绝“弹性执法”;推行“预告式检查”替代“突击式抽查”,给商户整改空间;建立执法监督渠道,让12315不仅是投诉热线,更是规范执法的“探照灯”。浙江通过发布合规指南让企业知底线、有预期的做法,值得借鉴。

    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其信心强弱直接关系市场活力。通辽多地的辟谣是及时的,但要让商户真正敢开门、放心营,更需要用常态化的规范执法替代“运动式”检查,用“服务型监管”消解“处罚式焦虑”。唯有当检查回归“维护市场秩序”的本源,当规则成为商户可信赖的“护身符”,所谓“检查谣言”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迎来“清风正气”。(刘台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