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敦煌市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市委高质量发展部署,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创新司法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司法服务供给路径,为营造法治化文旅营商环境和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多元解纷提效能,纠纷化解“不跑路”。针对文旅纠纷“小标的、高频发、强时效”特点,敦煌市法院以“就近办、快速办、高效办”为目标,构建“线下巡回+线上联动”全链条解纷体系,有效提升涉旅纠纷化解质效。巡回审判就近办。在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核心景区及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办案点,派驻资深法官入驻文旅调解服务中心,依托“诉调对接+调解前置”模式,高效化解景区门票、民宿服务、文旅体验等纠纷30余件,游客平均维权时长缩短60%。诉调联动合力办。加强与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诉调对接机制。广泛吸纳人大代表、退休法官、行业专家等加入调解队伍,选聘优秀人民调解员担任特邀调解员,参与涉旅纠纷诉前调解,累计成功调处纠纷12起,调解成功率达92%。速裁快审高效办。开辟旅游纠纷诉讼“绿色通道”,优先适用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实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全面运用电子送达、在线庭审等智慧司法手段,高效化解异地当事人纠纷。通过“速裁+线上”模式,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18天,切实降低游客维权成本,提升群众满意度。
精准护企强动能,司法保障“显温度”。紧扣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主体司法需求,持续优化审判执行理念与方法,以司法“硬举措”提升营商“软环境”。分类施策显善意。在办理涉文旅企业案件时,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具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主体,灵活运用“活封活扣”、执行和解、分期履行等善意文明执行措施;对中小微旅游企业审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严防影响企业旺季经营。今年以来,为4家陷入资金危机的文旅企业盘活运营资金,稳定就业岗位60余个。精细审理重点案。妥善审结户外徒步、露营基地、马术俱乐部等新型文旅纠纷案件8件,强化证据审查与事实认定,准确界定主体责任,合理划分责任比例,服判息诉率达88%。通过个案审理,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也为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划定法治边界。创新机制添活力。建立“法官联系文旅企业”机制,为重点文旅企业配备专属联络法官,提供“一对一”司法咨询40余次。落实“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对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及时解除信用惩戒,推动企业自动履行率提升15%。
延伸服务优环境,法治赋能“植沃土”。主动前移司法保障关口,延伸审判职能触角,为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前瞻性、系统性支持,推动法治力量从“末端解纷”向“前端防治”延伸。风险预警前置化。建立健全文旅纠纷常态化研判机制,定期形成专项分析报告,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4份。聚焦旅游合同签订、住宿预订、高风险项目体验等纠纷易发环节,发布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和游客理性消费。法治体检上门行。创新推行“文化+法治”融合工作模式,结合敦煌文化特色开展“壁画说法”等专题法治宣讲8场次,依托巡回审判点组织现场普法15场次。组织法官深入景区、旅行社、文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排查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领域法律风险,指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依法经营水平。立体普法营造氛围。整合法院微信公众号及景区电子屏等线上线下平台,持续推送文旅司法保障政策与举措。积极参与《“石”刻准备着共护千年文化瑰宝》主题直播活动,借助主流媒体平台展现司法守护文化遗产、服务文旅发展担当作为,助力营造规范有序、健康活力的文旅发展生态。(作者单位:敦煌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