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所在。现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相对完善,但关于乡村建设,确有难以言说的现代化阵痛:人口“空心化”,土地撂荒,垃圾污水横流,情感纽带缺失。习总书记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因此,要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生发展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
一、培育新型化农民,助力乡村振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中,农村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究其根本,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主体,农民的产业增收和效益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生根,只有调动好农民发展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新要求,才能让农民“新型化”、“非农化”,培养和造就出让农村换新活力的新型农民队伍。当前,我们可以围绕大学生、选调生、返乡下乡青年等新农人,以新技术引领、新品种培育为突破口,为新农人打造创新创业承载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品牌共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是乡村治理的发展之要,也由此推动响应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之路。
二、发展多元化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要化解三农问题,提高乡村的整体经济水平,发展农业同时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的稳步发展和治理创新。在原有乡村风貌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内产业发展、人口分布、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高标准进行规划。鹿泉区石井乡岸下村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完善养老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治安管理,构建了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平安石井、幸福乡村。通过农业、服务业及田园打造集生态种养、特色采摘、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现代乡村振兴的样板。
三、建设生态化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如今,生活在城里的都市人,越发向往恬淡、舒适、静谧的乡村生活。但这种乡村生活仍要以让人“回得去”为重点。然而,如今的乡村,熟悉的氛围没有了,玩伴、亲人没有了,所有的资源都被抽调,如何能够回得去?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往往与土气、落后、辛苦、劳累、贫穷等字眼连接,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如何能够回得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用乡村独特的自然优势,保护和发挥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特色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力争做到生态与经济齐发展的生态化农村。
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只有化解三农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激活多元化农业产业和推进农村生态化,才能更深入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发展,更好的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