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处于抓落实的最低最后层面,无论是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基层工作的传统体系特点,还是当下和今后基层工作的新体系、新要求,都让基层干部处于来自方方面面的体制惯性依赖和对新工作监督体系的某些不适。
一是从空间体系上,某些上级对基层工作的督查、检查呈现出没有规律性的特点,让基层两级时刻绷紧着“备查弦”,不同层级的领导并不尽一致的指导、点评、指示也让基层干部干事担事的着力点、落脚点存在思维混乱、不知所从的“死角”。二是从时间观念上讲,级级重视叠加的会议影响了基层干部抓落实的精力。在忙于开会、维护领导权威形象和纪律严肃性中感觉耽误着解决基层具体问题的专注性、连续性和集中性。三是从上下互动上讲,为基层干部减负、激励基层干部担当的规定同现实中基层干部的感受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在某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是上下级之间相互看轻的表达用语,不作为、瞎指挥也成为彼此相互使用的大概率贬视“言辞”。四是从作风整治上看,一些地方大力推进治懒庸散现象,宣战的对象不再仅是传统的贫穷落后具体症结,如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而是忽如一夜之间“白痴”陡增成群,作风问题积叠堆山,等、靠、看、推、拖、脱、躲现象疑似普遍。
这种“窘境”,让一些基层干部误判上级意图,感觉获取上级满意和支持所用心思精力和蕴于其中的难度,一点儿不比解决基层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事项容易和减弱。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够和本领不足,常常处于茫然和疑惑状态,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咋干,不是不干事儿,而是怕干不好,于是也就出现了“干事多、错的多”的怪象,直至最后失去自信。在这一点上,基层干部不要过度关注某些地方作风整治的“势”,而应关注具体问题的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折射出“谁在耽误谁”、“谁在误解谁”、“谁能帮助谁”等,含有体制运行的惯性依赖和人的传统思维观念等滞后陈旧因素在内的梗阻负能。
基层干部要予以历史、辩证。创新的思维来认识和改进。一是从历史视角分析,督导、检查、考核等行政方法推动落实的体制已形成多年,因应不同发展阶段和工作重心转移而调整转换内容,展现出不同的方式,并伴随基层干部习惯和观念调整的全程。进入新时代,督、查、考仍继续作为推动基层工作落实的行政手段而存在,并不断完善、创新、强化。为此,基层应站在借势借力解决基层自身难以解决问题的工作角度去认识,正向思维,主动应接,积极协助,以个人担事干事夯实迎查的基础。不要仅仅从个人形象、经济利益、政治进步的狭隘逻辑去定位,造成落实中负能量因素增加,影响执行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二是从辩证角度分析,基层干部干事担事是职责,体现于具体事项的落实上,应着眼于事的本身,接受不同层级领导的调度、指令、加压,共同促进工作落实落地,这本身也是干事担事的内容之一。上级的督、查、考本身属职责要求范畴,上下层级关系都是相对的。作为最基层的基层层面,接受“令行”的概率频率会高一些,既不要单一地认为一查就是找茬,更不要低层次地认为是“上边闲着没事憋事”,防止把单纯正常的工作隶属关系变为世俗复杂的“互怼”,自我把关系弄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形成自我思想认识上的纷繁杂乱,给落实的速度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三是从创新视角分析,某些基层干部源于县域时空稳定的传统亲情友谊、血缘族亲、同事同学情感等而形成的感情因素,影响着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理智思维和规范要求,在推动落实中表现为常常带着工作中的热情、苦劳、艰辛、酸甜等要素去认识工作中的惩责问题。这种思维中含有的情理因素使干部担事的方向时有跑偏,对某些上级的领导行为方式极易形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