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件玩具,5岁的彤彤与4岁的牛牛闹架,都哭着回家告状。双方家长得知后各不相让,结果升级成邻里矛盾。近日,在太原市御德苑社区网格员的劝说下,两家人握手言和。此事也给其他家长提了醒,孩子之间闹别扭,家长要理性对待,别过度介入。(11月27日《太原晚报》)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孩子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争吵、打架等冲突,是常有的事。可能过一会儿孩子之间也就忘了争吵、打架的事而又和解、和好了。
记得我们在孩童时代,同龄人之间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往往是这里刚吵好、打好,转个身就忘记了,又相互玩耍在了一起。可以说,我们从小正是在相互间争吵、打架中慢慢成长的。
可如今,一些家长往往容不得自己孩子吃一丁点儿的亏,一旦孩子在与别人家的孩子发生冲突而吃亏的时候,不是理性地解决问题,而是抱着“绝不吃亏”的态度为孩子一味地“护短”。有的家长甚至失去理智而对人家孩子进行打骂。殊不知,如此“护短”之举,不但加剧孩子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可以说,家长之间为了孩子的一点小矛盾而“闹矛盾”,是对孩子最糟糕的一种教育方式。
因此,笔者以为,孩子闹矛盾可以有,但家长闹矛盾不可取。首先,孩子之间争吵或打架,作为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切不可动辄数落人家孩子的“不是”,而为自己的孩子“护短”。更不可加剧矛盾和冲突,而应及时地引导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友好相处,教导孩子要检讨自我,有责任就要承担,孩子有委屈,若不是原则的事情,可教导孩子学会原谅、宽容别人,培养孩子豁达开朗、不拘小节的胸怀。
其次,要查找自己孩子的原因。或许孩子之间的争吵或打架只是孩子间的“无意”行为,有时候孩子都和解了,而“被欺负”一方家长反而“不依不饶”,这实在不值得、不明智。
第三,事后教育孩子很重要。其实孩子之间的争吵和脾气、性格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孩子发生争吵或打架的时候都不懂得忍让、也不懂得相互理解,所以只有一吵了之。因此,作为家长切不可处于“越位”状态下的教育方式,而应该让孩子从争执中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正确解决矛盾,从而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孩子间“闹矛盾”,家长不应跟着“闹矛盾”,而应扮演“调解”“缓和”的角色。否则,家长之间也跟着“闹矛盾”,那必然是一堂最糟糕的家庭教育课,于孩子来说,必定有百害而无一利。(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